儘管歐美國家完成多數國民的新冠疫苗接種,但由於變種病毒Delta肆虐,各國感染人數迅速增加,接近去年冬季疫情最嚴重時刻的水準。但是另一方面,英國在7月中解禁防疫管制後,儘管疫情再度擴大,未曾再施加任何新管制,希望景氣持續復甦。新冠病毒對經濟影響,大都傾向設想疫情結束後的快速復甦,但眼前歐美經驗告訴我們,疫苗施打後並不是疫情結束,而是進入一個與病毒並存,沒有封城等嚴厲管制,但消費者卻會因擔心疫情而有減少旅遊外出的緩慢復甦過程,可稱之為後疫苗經濟。
以英國為代表的與病毒共存政策已經成為歐美主流,例如丹麥儘管從6月底疫情再起,每天感染人數約千人至今未見改善,政府卻宣布9月10日後全面解禁,連進入夜店所需的疫苗護照也宣告終結。這意味沒有施打過疫苗的民眾,也可以無戴口罩的在密閉空間活動,疫情恐會再擴大。
在許多歐美民眾擔心是否過早取消疫情管制的同時,過去幾個月的金融市場卻展現了無視Delta病毒肆虐的堅挺。美國疫情從7月初開始再度惡化,每天感染人數從1萬多人暴增到目前的十倍以上,但是道瓊工業指數持續維持在34,000到35,000點之間的高檔整理。而泛歐Stoxx 600指數更是連續七個月的上漲,為八年多來最長的漲勢。
疫情惡化與股市維持多頭的兩者並存,是後疫苗經濟的特徵,其原因就在於市場認為在多數人施打疫苗的效果下,疫情並不會惡化到再次出現封城等嚴厲管制,對經濟衝擊有限。事實上,施打疫苗的效果也很明顯,以英國為例,目前每天新感染人數約3萬人,是去年冬天疫情最慘烈時期的一半,而更大的差別在於死亡人數,去年冬天一天可上千人,而現在每天在100到200上下。過去英國在每年冬天流感嚴重時期,每天因流感而死亡的人數可多達300到400人。多數國民施打疫苗後,Delta變種病毒對英國醫療體系的威脅,並未超過流感。
普遍施打疫苗後,儘管感染人數再度升高,但低重症率與低死亡率,讓歐洲政府甚至有空間透過全面解禁來「促進感染」。由於歐洲各國疫苗施打採取自願制,仍有部分民眾不願意施打,而讓抗拒疫苗民眾以及無疫苗可打的12歲以下兒童,獲得抗體的唯一方式只有自然感染。在冬季流感到來,醫療體系負擔變重之前,盡早解除管制,讓自然感染來提高全民有抗體者比例,是醫療戰略的提前部署。
相較歐洲,美國的疫情比較複雜,不少美國人堅決不打疫苗,這情況在南部各州更為明顯,其結果就是美國疫情呈現極端的區域差異。南部的密西西比州與鄰近州,8月中旬疫苗施打率只有四成上下,使得疫情比去年冬季更糟且醫院爆滿,只好在8月中陸續成立野戰醫院收容病患。相對的,北部的麻州等地區,疫苗施打完成率已經高達65%以上,並維持戴口罩的管制,每天感染人數只有去年冬季的20%左右,當地醫療體系足以從容應對。
美國部分地區疫情嚴重惡化,歸因於疫苗接種率低,醫療統計也證實,完成兩劑疫苗接種者,就算發生突破性感染,重症與死亡的機率相當低;加上疫情惡化後,民眾疫苗接種率明顯上升。因此市場氛圍將Delta疫情升溫視為延緩景氣復甦,而非改變復甦的方向,投資者也傾向持續將資金留在金融市場,憂心過早下車,會錯失疫情後的大行情。
歐美的經驗告訴台灣,全民普遍施打疫苗後,並不會馬上來一個後疫情的V型反轉;變種病毒的突破性感染,存在一定人數的高風險族群(12歲以下兒童與未施打者),這些都可能使得疫情湧起,減慢內需復甦的速度。眼前台灣需要盡快完成國民多數的疫苗接種,否則我們連進入後疫苗經濟的資格都沒有。但同時,我們必須時時關注歐美醫療與經濟政策,作為日後台灣平安度過後疫苗時代的借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