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未知考驗,我們總希望有所憑藉,故或分析經驗,或窺伺天機;盼能少一點疑慮,多一些把握。本文便藉心測中心最新公布的兩則預試題,試著勾勒可能的出題方向。 試題〈癌末少女的選擇〉,以三段文字分別講述人物身分──不久於人世的14歲罹癌少女;人物選擇的正反意見──少女希望冷凍自己,待醫療進步後解凍復活,爸爸卻反對,認為即使治療成功、順利醒來,卻是孤身一人以14歲少女的身分,在陌生世界生活;及當前的客觀環境──家庭須到處籌錢,才能完成少女願望,且無法確定少女能否順利醒來。要求考生假設自己就是這名少女,寫出採取的選擇及抱持的原因。 試題「這不只是_______,更是_______」則依舊是圖文結合:先說明物品的固有作用及或被賦予不同意義,再以四組迴紋針別起的數張便箋圖案,分別寫出「籃球、滷肉飯、家書、聊天軟體」及其各自代表的「其他意義」,要求考生以「這不只是_______,更是_______」為題,寫出一項物品及其中的記憶、情感或蘊含的時代觀察、影響。 上述兩題,在題材方向及定題要求上與之前的考題差異頗大。題材上,〈癌〉需以「癌末少女」身分書寫,故與過去以「真實」個人經驗寫作不同。然考生審題時需留意,此題雖以題中人物身分寫作,揣度當下心境,但展現的仍是「自己」平日累積的對生命與死亡的理解與思考。 〈這〉題的特點則在明確「要求(務必)」以特定句型「定題」,並完整書寫於首行,與之前統一定題卻未規定須抄題(如〈從陌生到熟悉〉);或僅限定寫作方向,亦不要求考生自訂題目(112、113年考題)均不相同。故審題時需留意是否需定題,以及定題的方向與格式(句型),這樣才能避免或徒費心神,壓縮寫作時間;或違反寫作規定而影響得分。 不過,追根究柢,我們或許能試著推測可能的出題方向,然而具體的題目,唯有考場揭曉時才見真章。因此,對預試題的解析與出題方向的推演,並非用以增添自己的焦慮與恐慌。而是為了做好應考前的心理準備,讓自己能更胸有成竹的面對考試。 (本文由聯合報寫作教室提供) ●想知道更多寫作技巧嗎?《40週寫作覺醒影音書》不僅集結聯合報寫作教室專欄,更新增教師解析引導影音課程,只要跟著扎實完成40週的寫作訓練,就能擊破練習困境,聯合學苑教育商城現正優惠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