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日 星期三

聯合報社論/民進黨變身動員鬥爭團體,真的在執政嗎?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4/02 第5932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外資在避什麼險?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民進黨變身動員鬥爭團體,真的在執政嗎?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川普關稅政策 意在吸引投資
民意論壇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生命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共軍圍台軍演 藏美中交鋒
川普拚第3任 自愚?娛人?
川普關稅百變 遠憂大於近利
當心大罷免對兩岸的蝴蝶效應
終止全面罷免 為國家創未來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外資在避什麼險?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川普開徵對等關稅,台灣股匯雙殺;不僅是亞股最慘,也是最弱亞幣。台積電赴美投資,外資竟從台股大逃殺,這是演哪齣?政府呼籲投資要看基本面,但股民卻憂心「外資看到什麼風險」,質疑「這波真的只是跌關稅」?何以只見台幣獨弱,日韓及大陸貨幣卻升值?

台股最深的五大跌點,四次發生在最近半年。雖都受美股影響,但前三次是股災禍連亞股倒地,上周只是重挫,豈料本周一台股血流成河。第一季台股跌幅高達一成,與日本並列亞股重災區。台日不只依賴美國市場,還都在華府督促下對中備戰。

外資去年賣超創紀錄,年底加碼匯入,被視作對台信心不變。豈料,接下來三個月上沖下洗,賣超六千多億,幾追平去年。外資加速獲利了結,無怪台幣重貶至九年新低。股民質疑,是外資杞人憂天,抑或台灣被溫水煮蛙?

「股市是經濟櫥窗,櫥窗愈黯淡,也是經濟出問題的通知」;綠營國師曾看衰香港,下此評語。但最近台港股市豬羊變色,格外諷刺。外媒稱,賴政府認為台積赴美,使台灣漸獲川普支持。若情勢有利,為何外資大賣台積電,套現避險?

川普是全球經濟黑天鵝,正推動抗中擒諜的賴清德,市場殺傷力不遑多讓。台灣內有獨裁專政,政府秣馬厲兵全民備戰,動盪市場怎會有外資願涉險押注?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民進黨變身動員鬥爭團體,真的在執政嗎?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大罷免風起雲湧,台灣政治就只剩下指控、標籤和亂飛的假訊息,再沒有理性討論空間。這些行動,主要由民進黨引領主導。閣揆卓榮泰率閣員四處下鄉開講,數落在野黨的不是,神采飛揚。而狂躁的總召柯建銘,則率黨團在國會議場「敲拐杖」、「貼封條」杯葛總質詢,進而查封國會。從這些表現看,民進黨作為執政黨,其實更像一個動員鬥爭團體,只顧煽起對立戰火,並不在乎如何執政。

當整個賴政府率領黨政投身大罷免,國內政治即註定淪為仇恨殺伐的場域,一直到八月罷免投票結束前,台灣都不可能再有寧日。令人擔心的是,這段時間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戰正大肆開打,衝擊台灣及全球經濟甚鉅;而我國立法院的監督功能形同癱瘓,心不在焉的卓內閣則鬆散無能毫無對策。在這種情況下,難道我們的產業只能自求多福,或只能任憑宰割?

當賴政府全心全意投入大罷免,利用各種低劣的技術性策略杯葛反制,已造成體制運作的癱瘓。近日,立院「國發基金調查委員會」調查國發基金投資不當問題,邀國發會主委劉鏡清前往報告;劉鏡清第一句話竟說,「我們黨團認為這是一個違法的會議」。堂堂國發會主委在立法院答詢,竟然奉「黨團」的旨意行事,這是多麼荒唐與不堪!就算劉鏡清不懂「黨政分離」的概念,難道也不知道政務官應有自己獨立的政治人格,在體制上也完全沒有聽命「黨團」的道理。但在民進黨團教唆下,劉鏡清竟稱國會調查為「違法」;這種事,日後勢必層出不窮。

卓內閣政務官自我作踐,還不止如此。為了驅離三名陸配,內政部長劉世芳拿出「大砲打小鳥」的本事,左批陸配亞亞「不是簡單的媽媽」,右評陸配小微「跟國台辦關係不錯」,印證那句「間接影射殺傷力最強」的名言。驅逐幾名陸配,若是「依法行政」,交由事務官執行即可,何必要部長親自上陣動刀?包括北一女老師區桂芝批評賴總統將對岸定調為「敵對國家」,陸委會副主委梁文傑竟質疑她是否適任,也同樣撈過界太遠,意圖用政治權威欺壓平民。

為了大罷免,造成行政及立法體制空轉停擺,代價已經太大。更糟的是,賴政府竟用各種手段限縮言論、催化仇恨,不惜對國家社會造成長期傷害。賴清德祭出「賴十七條」,宣布恢復軍審,制定專法管制言論,都是在「國家內部找敵人」,連陸配、小公務員都不放過。沈伯洋將國民黨、民眾黨、新黨和共產黨貼上「四合一敵人」標籤,鎖定在野黨抹紅,更是催化大罷免的有效撒手□。七十五名學者連署要求捍衛法治及言論自由,卻遭綠營側翼鋪天蓋地的出征,即不難想像社會氣氛如何。

意外的是,民進黨這股「逆我者亡」的騰騰殺氣,近日竟然開始劍指綠營今昔同志,令人瞠目結舌。柯建銘公開點名沈富雄、郭正亮、林濁水三名昔日同志,怒嗆三人「賣台背骨」,會留下歷史惡名。事實上,素有「台獨理論大師」之稱的林濁水對大罷免持支持立場,只因提醒柯建銘要如何化解藍營指他「想當立法院長」的攻勢,竟遭老柯惡言相向,說他「假台獨,真賣台」。不僅如此,綠營基層高雄市議員黃明太逆風力諫黨中央,稱高雄議會一直都「朝小野大」,也沒有窒礙難行。他立刻遭到綠營圍攻痛批,叫他「滾出民進黨」。

從大罷免的聲勢,民進黨不愧是厲害的動員鬥爭團體,把台灣政治、社會、黨內都撕裂。問題是,它真的在乎執政嗎?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川普關稅政策 意在吸引投資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川普預定在4月2日對全世界各國,宣布附加普遍性關稅,這引發各國股市恐慌,金融動盪,許多國家也在考慮反制措施,全球關稅戰山雨欲來。川普要施加關稅的目的何在?

美國總統的施政,首先反映的是國內選民的需求,自從2016年以來,無論是川普的第一任,或是拜登,乃至川普的第二任,勝負關鍵都在中西部關鍵州,而勝選者的政策莫不呼應美國鐵鏽帶嚴重的失業問題,雖然川普與拜登手段不同,但目標都是一樣:讓美國重新成為工業生產的大國,國內充分就業。

拜登用的手段是胡蘿蔔,以補助的方式,誘使外國投資,無論是晶片法或通膨抑制法,都對外國投資慷慨補助,過去五年,外國直接投資已經從970億美元,增加到去年的2,300億美元,足足增加了137%。

川普則是手持關稅巨棍,逼著企業不得不到最大的市場美國來投資設廠,否則加上關稅後,成本太高,將會失去市場,川普對「棍子勝過胡蘿蔔」很是得意,說自己無須花錢補貼,願意投資美國的,能增加國內工作機會,不願投資只有付關稅,則可以增加國庫收入。

各大跨國企業紛紛趕在4月2日的關稅大限之前,極力避免關稅及貿易戰帶來的衝擊;川普剛就任,軟銀的孫正義,就連袂與OpenAI、甲骨文,在白宮與川普共同宣布了名為「星際之門」(Stargate)的AI開發計畫,總資本達到450億美元,在美國各地建設數據中心,並附設用來滿足其電力需求的發電設施。

孫正義前例一開,大家紛紛跟進,日本首相石破茂2月在白宮高峰會上,承諾對美投資提高到1兆美元,包括汽車巨頭赴美設廠,以及擴大採購能源和科技產品;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與川普共同宣布的1,000億美元追加投資計畫;現代汽車集團會長鄭義宣在白宮宣布追加投資210億美元,擴大汽車生產線,並建造全新鋼鐵廠。

如今面臨關稅的威脅與壓力,全世界的企業都在考慮,要不要學台積電與現代汽車的例子,趕快也到美國投資,但不是每個企業都有這個奢侈的選擇。

首先,對於那些超大企業的上下游業者,因為屬於同一供應鏈,已經鎖定,所以只好隨著台積電或現代走,沒得選擇。

其次,也不是每個企業都會轉移到美國生產,以避開關稅,大部分的企業都還在觀望,並相信大部分關稅可以轉嫁到售價上,也許市場會縮小,但貨品仍然可以賣到美國去。

企業還有的考慮是,比誰的氣長,川普只有四年,下一任總統可能會降低關稅,忍一忍,或者是找尋其他替代市場,也許可以度過這四年;況且建廠是幾年的過程,也許等投資下去,廠也建了,四年政策又變了。

不在美國生產,就要多付關稅,這就涉及是企業要負擔,還是轉嫁消費者?一般是各自負擔部分,這當然就對售價有影響,但川普說,他「根本不在乎」進口車是否會因此漲價,因為這樣人們就會開始購買美國汽車。

即使在美國生產,川普的普遍關稅,勢必將造成物價的波動,倒過來影響人民的購買力;現在有多大的負面效果,眾說紛紜。

不過川普政府官員口徑一致,都說大家要忍耐暫時性的調整,而且川普可以把責任推給聯準會,認為是貨幣政策的問題。

目前聯準會嚴陣以待,原本今年預定通膨已經遏止住,可以逐步降息,現在看起來情勢險峻,未能輕易降息,但是經濟緊縮的危險又將興起,讓聯準會現在瞻前顧後,謹慎因應。

美國製造業占國內生產毛額的19.8%,服務業才是大宗,占到67.8%,美國要恢復成上個世紀的工業生產大國,是不可能的,美國的製造成本高昂,工人的生產力遜於其他國家,這都是不爭的事實,川普想藉關稅政策,倒逼世界各國到美國投資,是扭曲資源的最佳配置,即使消費者暫時願意以昂貴價格,享受低水準的貨品,長久下來,不可能持續的。

   
民意論壇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生命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林一平/聯合報
今年元月,法國廣播電台訪問我,問道:「美國防堵中國,是否會阻擋中國AI的發展?」我回答:「不會,因為生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幾天後,中國的DeepSeek宣稱,能以極少的AI硬體算力達到OpenAI GPT的效能。消息傳出後,市場對美國AI企業的競爭優勢產生疑慮,導致輝達當天股價暴跌一成七。

這讓我想到《豐父》(Rich in Mind)書中提到的一句話:「有錢做事不算本事,要有『沒錢也能做事』的真本事。」意思是,即使資源有限,也要發揮最大效益,以小搏大、以少勝多,做到四兩撥千斤,而非千斤撥四兩。

美國試圖透過限制算力來遏制中國在尖端AI領域的發展,但DeepSeek在受限的環境下,仍成功實作大型語言模型,證明技術創新的多種可能性。Google AI 實驗室執行長Demis Hassabis表示,DeepSeek採用的許多技術最初來自Google團隊的研究,因此可以說OpenAI和Google代表技術創新(Deep "Mind"),而DeepSeek則體現工程優化(Deep "Seek")。DeepSeek必須專注於技術優化與高效能算法,以在受限的計算資源下達到最佳效能,這恰恰反映了不同的技術發展策略。

美國內部有人將DeepSeek的成功類比為冷戰時期的「史普尼克危機」(Sputnik Crisis),並希望藉此促進檢討與反思,催生出類似阿波羅計畫的AI競賽。然而,這種歷史類比可能忽略了一個關鍵事實:美國贏得太空競賽,並非因為大幅加碼自身資源,而是因為蘇聯太空計畫的核心人物科羅萊夫(Sergei Korolev)意外去世。

科羅萊夫在極端艱困的條件下帶領蘇聯航太發展,讓蘇聯率先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送第一隻太空狗進入軌道、派出第一位太空人,甚至培養了第一位女太空人(她原本是一名工廠女工)。然而,就在蘇聯準備邁向登月目標之際,科羅萊夫因痔瘡惡化,在接受手術時不幸去世,導致蘇聯航太計畫陷入混亂,美國才得以後來居上。換言之,《豐父》那句話的奧義提示我們,勝負不僅取決於資源的大量投入,還受到關鍵人物與組織穩定性的影響。因此,如果將DeepSeek比擬為登月競賽的歷史教訓,並認為只要不斷增加資源就能獲勝,這可能是對歷史的誤判。

同時部分觀察家認為,DeepSeek崛起象徵中國AI戰勝美國AI。然而,Meta首席AI科學家楊立昆(Yann LeCun)指出,這場技術突破不應被狹隘地解讀為國家競爭,而應視為開源(open source)AI模型逐漸超越封閉(proprietary)AI模型的證明,這是一種更健康的視角。

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AI的發展不僅是一場技術競賽,更是文化價值的映照。中美若合作,我們將看到趨於同質的AI技術發展,促成兩種文化的部分融合;若對立,則可能見證兩條截然不同的AI發展路徑,凸顯文化分歧。

一百年後回首這場競爭,人們或許不會只記得誰勝誰敗,而是見證了不同技術與文化價值如何塑造AI的未來。AI競賽最終不只是科技之爭,更是人類思維模式的競逐,尋求生命的不同出路。(作者為前科技部代理部長)

   
共軍圍台軍演 藏美中交鋒
馬準威/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聯合報
昨日中共再度無預警展開「圍台軍演」,此次除東部戰區陸、海、空三軍投入外,尚有火箭軍及中共海警參與演習。根據我國防部公布的消息,截至四月一日下午三時半,共軍海上兵力共計有十三艘軍艦、四艘海警船,以及山東號編隊八艘軍艦在鵝鑾鼻東南方二二○海里位置。除此之外,中共也運用短影音方式提升對台恫嚇。

中共官方的表態,有助我們理解中共的意圖。首先中共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針對美國國防部長赫塞斯在東京表態「美國將確保包括台灣海峽在內的印太地區擁有堅實、戒備、可靠的威懾力」,並指責中共的行為具「攻擊性和脅迫性」,其回應是:「美日軍事安全合作不得針對第三國,不得危害地區和平發展」、「在台灣問題上,我們奉勸美方個別人士,放棄『以台制華』的幻想」。就此看來,中共在意美國新政府採取「以台制華」路線。

另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表示:「軍演是對將大陸界定為『境外敵對勢力』、十七項策略等的嚴厲懲戒」,從這兩個線索,可斷定本次軍演的意圖在於,一方面表達對美國採取「以台制華」的不滿,另一方面針對賴總統提出「國安十七條」進行反制。

然而昨日離賴總統發布「國安十七條」已隔兩周,為何不是選在三月下旬就發動圍台軍演?刻意延後似有所考量。美國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戰鬥群,曾於三月廿日與韓、日在濟州島附近進行演習;三月廿四日卡爾文森號回到關島,接著準備前往中東執行任務,並於三月廿八日出現在台灣東岸及菲律賓海。中共似在避開美國航艦在台灣周遭活動的期間,刻意選擇在卡爾文森號離開西太平洋後行動。此外,赫塞斯日前訪問夏威夷、關島、菲律賓,最後於三月卅日訪問日本,而中共「圍台軍演」選在美國國防部長離開亞洲後進行。看來,中共高度不滿美國的台海政策,但在執行軍演時機上又刻意避開敏感。

另美國貿易官員調查中共「第一階段」貿易協定落實情況,據已露出的官方消息顯示,中共並未達到美方預期的採購目標。美國貿易官員正在評估其他雙邊問題,包括美國是否應該取消對中的「正常貿易地位」,這影響相當於是被課徵三成關稅。雖然美中領導人最快可能在四月碰面,不過對此中共外交部發言人毛寧以「無消息」回應,這顯示美「中」在川普上台的兩個半月以來,對「關稅戰」如何收尾難達成共識。

由於中共應對美國總統川普格外謹慎,深怕「川習會」時,川普會給習近平當面意外,像是當年川普在媒體面前拒握德國總理梅克爾伸出的手一樣難堪,故在先期溝通未完善前,不會輕易鬆口「川習會」安排。此僵局下,中共不無以「抵近圍台軍演」增加籌碼、對美叫板的思考。

總體來說,在美國新政府的意圖不像拜登總統時期那麼明確時,各方還處於「摸底」階段;這使美「中」台關係變得詭譎。從中共外交部與國台辦的發言中可以看出,中共本次軍演意圖並非急於奪取台灣,而是對美、台宣洩不滿。基於美「中」台關係都還處於變動,對我政府而言,暫時嘗試保持低調,「讓子彈飛」或許才是良策。

   
川普拚第3任 自愚?娛人?
張光球/致理科大副教授(台北市)/聯合報
四月一日愚人節甫過,但全球都在關注川普總統會再如何愚弄世人。

川普就任以來,藉由關稅及保護主義等手段,脅迫全世界要讓「美國再次偉大」,更將四月二日訂為「解放日」,對各國加徵對等關稅,以振興自家產業,勢必掀起另一波全球的動盪。

川普是精明的商人,應知他的不確定性會造成天下大亂,卻仍一意孤行。上周三宣布解放日的稅率會寬容,但話鋒一轉要對外國進口汽車徵收百分之廿五關稅,同時威脅美國三大汽車製造商將工廠搬回美國,否則同等關稅伺候。消息一出,全球譁然。歐盟主席馮德萊恩譴責這項措施;加拿大安大略省長福特全力支持聯邦採取對美報復性關稅,日本則希望可豁免。皆反映出主要汽車相關產業出口國家的不滿及不安。

川普無視國內停滯性通膨,欲徵他認為可讓汽車工業再次偉大的關稅,然先受傷的卻是美國的汽車市場。據估計新關稅將使新車的價格上漲數千至上萬美元,令需求者打消換車的念頭,繼續使用舊車。對此,川普表示不在乎漲價,且鼓勵漲價,根本無視民生疾苦。

再者,川普應知純美國製造的車輛並不存在,就像美國國內不會有生產一架飛機所需零件的產業鏈一樣,即使將加、墨兩國的產品視為美國製造,整車也難超過百分之七十五是美國製造。除了半導體、汽車外,造船業是他下一個積極的目標。

川普正重塑全球供應鏈,想讓美國成為世界主要產業的製造中心,認為關稅可迫使外國與之重新談判新的貿易協定,亟欲打破既有的國際貿易規範,但操之過急,缺乏連貫且完整的計畫,先強勢後退讓,反覆的貿易政策引發美國企業極度擔憂,盟國強烈反彈,他如同放羊的孩子,是掩耳盜鈴的行為。

前美國貿易代表傅洛曼日前投書「外交事務」名為「中國已重塑國際體系」的專文指出,川普的經濟政策突然間像是在走中國過去十幾年的政策,是具有美國特色的中國政策,因為中國的民族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已主導國際經濟秩序,華府已在北京的世界中,恐已無法制定遊戲規則,除非比中國還中國,否則難以制衡中國。

川普「仿中制中」的成效尚待觀察,但他似乎認為關稅壁壘可使製造業回流美國,卻忽略企業投資尋求的是可預測的政策環境,而不是朝令夕改的關稅兒戲,所以大多數國家可能會視何種關稅生效,會持續多久,謀定而後動。

決策者腦海中會有一幅計畫執行後的最佳景象,但成效只有在實際執行後,甚至數年後,才知道是否如其所願。與其說川普使美國再次偉大,不如說讓川普再次自大。川普依自己的想像規畫美國再次偉大的步驟,卻忽視再強大的國家無法抗衡團結的國際,反而會給予敵人翻身的機會。俄羅斯挺過俄烏戰爭的困境,西方圍堵中國出現漏洞,完全拜川普天下大亂所賜。

有鑑於川普的自大與不確定性,筆者不疑美,但疑川。川普的行為令人聯想毛澤東在大躍進失敗時所言:「天下大亂,形勢大好」藉以清除黨內反毛集團,也成為日後亂局中有機運的名言。然而,時代背景與政治體制不同,川普式的天下大亂不是自娛娛人,而是自愚愚人。

最後,希望川普說要競選第三任期是愚人節笑話。

   
川普關稅百變 遠憂大於近利
張瑞雄/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台北/聯合報
美國總統川普近期宣布的全面性互惠關稅措施引起了全球市場巨大震盪,不僅打擊了亞洲和歐洲股市,更加深人們對全球經濟可能陷入衰退的擔憂。川普稱這些關稅政策目的在重振美國製造業榮光、縮減貿易逆差,並讓美國重新強大。但專家與市場現實卻給出不同的看法,質疑其政策可能造成更大的經濟損害。

川普宣稱透過關稅可以增加美國國內就業機會,並帶動經濟成長。其幕僚甚至估算,僅汽車關稅一項,每年就可為美國帶來一千億美元稅收,全部關稅措施更可能達到每年六千億美元。但諸多經濟學家並不認同,認為這種保護主義將導致物價上漲,增加美國消費者的負擔,而真正創造的就業機會數量,並不足以彌補可能的經濟損失。

例如美國企業將面臨更高的進口成本,而這些成本最終會轉嫁至消費者。汽車關稅已使美國市場上的外國車價格上漲,但川普表示他「完全不在乎」,甚至希望這些外國產品提高售價,這樣消費者才會轉而購買美國生產的產品。但這顯然忽略現實,許多美國汽車製造商也依賴全球供應鏈,增加的關稅成本最終依舊可能由美國消費者承擔。

此外,這種短視的經濟民族主義政策對美國經濟復興是否有效亦遭受嚴重質疑,經濟學家指出,過去川普任內實施的類似關稅政策,造成的美國產業就業機會損失遠大於保護關稅所創造的新職位。即使部分公司決定將某些製程轉至美國,所創造的工作機會相較於關稅導致的產業損失與消費成本提高仍顯微不足道。

更重要的是,川普的關稅措施充滿不確定性和變動性,這讓企業難以做出長期的投資決策。許多企業擔憂一旦大規模投資於美國,卻面臨關稅政策的迅速反轉,將導致投資無法回收。特別是在美國高昂的勞動成本與技術人才短缺情況下,企業很難輕易轉移現有的全球供應鏈回美國。

另外,川普政府推出的關稅政策,已引起全球多國強烈反彈,歐盟、加拿大等國紛紛表示將採取報復性關稅措施,最終可能升級為全球貿易戰爭,加劇經濟動盪。

川普推動的政策意在恢復美國的製造業榮光,但現實已完全不同。美國過去的製造業就業流失主要是因為自動化與生產效率提高,並非僅因生產線外移所致。現代美國經濟更加高度依賴全球供應鏈,這種貿易戰將直接影響美國產業的競爭力與創新能力。

總結而言,川普政府推出的關稅措施,儘管初衷是要保護美國經濟,但實際上卻可能造成反效果。從消費者成本提高、企業投資減少到全球貿易關係惡化,其負面影響將遠超出可能帶來的短期利益。這對美國乃至全球經濟都是負面居多,未來全球經濟穩定性如何發展,將取決於美國能否盡快找到更明智的貿易政策方向。

   
當心大罷免對兩岸的蝴蝶效應
戴世瑛/律師(台北市)/聯合報
未來歷史或記載:「二○二五年台灣掀起『大罷免』運動。投票結果雖扭轉雙少數政府的不利局面,卻也顛覆了一向被世界公認為民主楷模的選舉制度。從此選罷投票頻仍、政局陷入動盪、建設內耗空轉、衝擊民生經濟。當權的○○黨挾資源優勢,連續利用該運動壓制在野,維持長期全面執政。○年○月○日共軍突宣布:『因發生導致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重大事變、和平統一可能性完全喪失,決依『反分裂國家法』採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

我既非編劇,也非小說或預言家,更不願危言聳聽,看到上述假設情境成真。但經大膽推演,表面看似與兩岸無直接關聯的大罷免,一旦成案,其結局短期將改變國內政治生態,長遠或牽動台海局勢發展,由全民共同承擔苦果。復觀聯合報民調,四成七國人雖反對罷免行動,仍有四成三表示贊成,且目前進度已到二階段連署,難踩煞車。為此不得不杞人憂天,以升斗小民身分,表達如下擔憂。

首先,國安會前秘書長蘇起曾形容賴政府制定國安政策,常只用一隻眼睛和耳朵,只看(聽)國際、不顧大陸。如今針對綠營主導的大罷免,各界多僅關注在罷免與反罷免理由,及立院「朝小野大」是否被翻轉,忽略後續可能對兩岸的影響,不無短視之嫌。何況,包括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批藍白為「中共尿壺」、曹興誠稱以大罷免「掃除中共地下黨員」、劉世芳轟民眾黨「吃台灣米、做中國鬼」等論述;不管如何荒謬又不合邏輯,正值台海兵凶戰危之際,只要對岸將之錯估誤判為挑釁,都有可能為劍拔弩張的雙方關係「添柴加火」。

其次,前立委郭正亮為反罷免助講時警告:若通過罷免,未來將失去言論自由,還可能進入兩岸戰爭,選民應擦亮雙眼。以近期賴清德總統定調大陸為「境外敵對勢力」、發布「賴十七條」全面限縮兩岸交流,加上民進黨政府驅逐陸配、約談接受陸媒訪問的教師、進行全民防衛韌性演練等針對性操作,不論主觀動機是否出於催化大罷免,客觀上已逐步營造出戰爭氛圍,將兩岸關係推往戰爭狀態,陸方旋即也在昨日以軍演與海警執法回應。故此番倘罷免藍委得逞,回復綠營「一黨獨大」,在欠缺國會監督制衡下,未來台海局勢可謂「禍福難料」。

古有明訓:「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除如趙少康解讀前述民調,社會民意因大罷免業呈「兩極化」、不利團結外,我認為更大的隱患,在於少數人茍能藉法律漏洞推翻多數人的選舉結果,則國會定期改選制度就此遭到破壞,冤冤相報造成仇恨動員循環頻仍。部分民眾或因投票無效、選舉權毫無保障,轉而質疑民主價值,喪失對政權合法性的信賴與對國家的忠誠。

難怪前立委沈富雄說大罷免成功乃「違憲的作亂」,反之為「失敗的不流血政變」。屆時台灣內部的分化對立,恐無異於二戰前德語與捷語族群分裂的捷克,或俄羅斯入侵前烏語與俄語族群分裂的烏克蘭。鑑往知來,自我洞開門戶,如何能免於外來威脅?在巨大撞擊前,試問,有沒有人聽到那微弱的蝶翼聲?

   
終止全面罷免 為國家創未來
陳貴端/逢甲大學教授、曾任職立法/聯合報
府會黨惡鬥愈演愈烈,立法院通過法案及總預算案,執政黨頻頻聲請覆議、釋憲;「非核家園」導致供電成本高於電價,造成台電財務黑洞,連年調漲電價衝擊物價及民生,三月電價費率審議會通過暫不調漲,那十月呢?能源政策是否應檢討修正?賴總統宣布「賴十七條」,明指中國大陸是「境外敵對勢力」,備戰動員、演習,人心惶惶;稅收超徵是否還錢於民、財劃法修法亦爭議不休。民進黨為取得國會多數發動大罷免,行政團隊街頭宣講,猶如發動全面內戰,造成社會動盪不安。

在絕大多數民主國家中,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相互制衡。行政權推動政務須依法行政;立法權代表民意制定法律、依法監督;司法權依法審判,嚴懲違法失職。我國憲政體制中,行政權採雙首長制,行政院長由總統直接任命不須經立法院同意,惟閣揆仍須赴立院做施政報告並率各部會首長備詢。完全執政的政黨,總統若兼黨主席,常導致黨意凌駕民意,立法院成為行政院立法局,未能真正代表民意監督行政權。長期完全執政,則易造成官僚主義、權力傲慢、行政效能不彰甚或貪汙腐敗,破壞三權分立制衡機制。

二○二四年總統及立委大選,賴清德總統得票不過半,以相對多數取得執政權,國會立委席次亦三黨不過半,民意不希望長期完全執政、國會朝大野小,冀望強化國會對行政權監督制衡機制。執政者已取得執政權,掌握國家資源,應「謙卑再謙卑」接受選舉結果,尊重憲法賦予立院的立法權及監督制衡職權,多協調溝通以做好施政。不能習於多年完全執政,為政黨利益頻頻反制(例如對國會通過法案多次聲請覆議釋憲),甚或為爭取國會多數,以在野黨刪減總預算導致「無法施政」為由發動大罷免;為政治目的「當家鬧事」,透過罷免意圖提早改選,破壞憲政體制及選舉制度。

政府應正視的是,近期中美經濟、軍事對抗與川普關稅戰,引發全球供應鏈大調整,及能源政策、兩岸關係對經濟與國安的衝擊。工商業界曾以五缺(缺電、缺水、缺工、缺地、缺人才)、六失(政府失能、社會失序、立院失職、經濟失調、世代失落、台灣失去總體目標)來形容台灣政經環境,迄今仍未有效解決。美國商會二○二四年商業景氣調查報告關注地緣政治的變化,指出「兩岸是未來最重要、最需關注的政策」,其次「能源政策要確保穩定供電」;台灣應建立經濟持續繁榮所需的韌性,「需要加快經濟改革」、「應減少官僚主義」。目前經濟正處停滯性通膨,甚多中小企業已陷入經營困境,這些才是亟待政府解決的問題。

期盼朝野各黨別再惡鬥,終止全面罷免及反罷免,化競爭為合作,讓國家憲政體制能健全運作,以人民利益為依歸,為國家共創未來。

   
美國製造2.0 川普點名4大產業回流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推行了一系列以美國優先為核心的貿易政策,其中,川普提出的對等關稅計畫和稅收減免政策主要目的為保護本土產業,減少貿易逆差,並促使製造業回流美國,像是半導體先進製程、AI伺服器、傳產製造(汽車、軍工、能源、重工業)與生技醫療等業者都將加速佈局美國市場。

沉醉古都春日即景 遠離塵囂京都近郊絕美賞櫻日常
每年櫻花季,賞櫻名所如嵐山、清水寺、哲學之道等地總人潮洶湧,其實美景不用執著在打卡熱點,遠離賞櫻名所,轉個彎前往京都市郊的河流兩岸、山野深處,別有一番趣致。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