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6日 星期三

是否有玩過召喚碟仙的遊戲?揭示召喚術的儀式、禁忌與亡魂!


【橘世代電子報】為讀者提供面對人生下半場所需七個面向的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 房地產買賣不是一朝一夕的簡單課題,快訂閱【好宅生活家】幫助您了解房市脈動,打造快樂家庭!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4/10/31 第1348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你是否有玩過召喚碟仙的遊戲?揭示召喚術的儀式、禁忌與亡魂!
外遇,是愛情的絕症,還是轉機?
在AI化世界中,我們是活得自由開放?還是淪為數位監獄的囚犯?

新書鮮讀
你是否有玩過召喚碟仙的遊戲?揭示召喚術的儀式、禁忌與亡魂!
圖/台灣東販
書名:《請仙遊戲:請神容易送神難,揭示召喚術的儀式、禁忌與亡魂的對話探險》

內容簡介:「碟仙碟仙,請顯靈!」你是否有玩過召喚碟仙的遊戲!?本書揭開請仙遊戲的神秘面紗,探索碟仙、筆仙、錢仙等儀式背後的文化意涵與心理冒險。

本書探討請仙遊戲的信仰、儀式與禁忌,揭示日常用品如碟子、筆、錢等物品,如何在遊戲中被賦予與亡魂連結、對話的能力。人們因對未來的渴望或好奇心,常在危險與力量之間徘徊,這本書深入分析這些行為及心理狀態,並分享眾多口耳相傳的靈異故事。

書中詳細說明請仙遊戲的過程及經驗分析,展示這種遊戲在民間信仰中的延續。雖然稱為「遊戲」,實際上積累了請仙問卜的文化背景,反映出人們對未知未來的探知傾向。通過對禁忌的設定與挑戰,本書揭示了人們對死亡的想像以及與鬼魂相關的社會情結。參與者試圖與鬼魂和解的過程,映射出社會在秩序中安置鬼魂、處理生命議題的努力。

"請仙遊戲的亡魂,是否就在你的身邊?"

• 神秘又刺激的請仙遊戲: 探索神秘儀式與禁忌意義,揭示亡魂形象和心理冒險。

• 豐富多樣的資料與故事: 分析請仙遊戲的三個階段,展示日常物品參與靈異體驗。

• 深入探討人性與社會的秘密: 探討請仙遊戲的文化背景,延伸人們對死亡與鬼魂的看法。

作者介紹:劉又榕 ,一九九五年生,南投竹山人。現居苗栗。臺灣大學歷史系、臺北大學民藝文資所畢業。業餘時間大部分宅在家的社冷女子,鍾情於獨處、閱讀及欣賞模型,享受與同好之間的創作交流。曾參與文化資產轉譯工作坊,整理並自印少量資料性同人誌。

搶先試閱:〈到底什麼是碟仙?〉

在許多民眾的記憶中曾有過一種特別的遊戲,它可能是發生在學生時期,同學之間曾流行一時的風潮,也可能是來自大人長輩、老師們口中再再警告不准去玩的一項「遊戲」,或者可能是在電視、電影上出現的靈異驚悚題材,讓人感到既害怕又好奇。無論它出沒在什麼地方,它常常是突然開始,突然風靡,又突然在某一天因為某些口耳相傳的恐怖事件,回過神已經不知不覺沉寂下去,直到某天又突然復出,如此循環反覆。這類遊戲最常使用的名字是:碟仙,也或者在不同人的記憶中,它被喚作錢仙、筆仙、守護神、手仙、筷仙、愛神邱比特等等。

過去的我也對以上的這些名詞並沒有太大的印象,後來才在身邊的人的介紹下開始對這類靈異要素濃厚的故事有所了解,若以遊戲召請的對象鬼魂去做形容的話,也可稱之為鬼故事,不過因為也不乏有少數召請到非人的靈體的傳聞,因此有時也會使用靈異故事一詞代稱,除此之外,也有人將其視為都市傳說的一種,無論是哪個稱呼,它的主角都是同樣的——請仙遊戲。

正如研究都市傳說的美國民俗學家布魯範德(Jan Harold Brunvand)所說的那般,許多恐怖的故事都是從別人口中的「朋友的經歷」開始的,人們每一回的轉述都是對事件的再次潤飾,一則則由簡至繁的恐怖故事於是在人們的口耳相傳之間發酵、壯大。

從我自周遭的人口中知曉這項遊戲開始,尋找資料、詢問他人,做各式各樣的深入認識,它一點一點在我腦中發酵、也在我與他人談及時繼續向外傳播,我總有種感覺,只要它繼續為人所知,它就能像生物細胞一樣不斷分裂複製。這類「請各式各樣的仙前來,與之進行對過去事件或未來發展的問答,或者是對前來的仙的身分的探究,問答完畢之後再請其歸位離去」的遊戲,參與者大多不是什麼有特殊能力的修行者,或許有些人可能就比別人多了一點點「靈感」,但往往遊戲的參與者只是與你我沒有太大差別的普通人,平凡人卻可以藉由平平無奇、日常生活中的碟子、錢幣、筆等物件作為媒介,與未知的對象開啟對話,雖然那一方的回應有時會不知所云、模稜兩可,又有時好似暗藏玄機,在活動進行之後,參與者的事後敘述或者引發的事件,大多比遊戲本身還要令人嘖嘖稱奇,也或者是讓人感到恐懼。

有關請仙遊戲,近一點說,在網路上廣泛流傳著一則文章:逢甲大學碟仙實錄,這是一則在一九九四年發布、據稱在一九八六年時於逢甲大學男生宿舍進行碟仙活動的故事,學生們除了在過程中透過一問一答的方式,以各式各樣的問題試圖去驗證碟仙的真假,甚至主動要求碟仙用附身、入夢等方式讓仙來展現力量,而裡頭有關未來預言的內容至今還讓人津津樂道,一個預言是民國八十八年會發生大地震,另一個預言則是民國一百一十六年會兩岸統一,在前者預言的時間內也的確發生了九二一大地震,而後者則還未經證實。是真的靈驗還是碰巧矇到?每個人心裡各有各自的解釋。

除了用請仙遊戲進行對過去或未來的問事行為以外,我想大家或多或少都有看過或聽聞過類似這樣的故事:班上有幾個同學相約一起玩碟仙,一開始還在嘻笑打鬧,後來覺得玩得差不多了想結束遊戲,卻發現請來的碟仙兀自在紙上轉啊轉,就是不願意回本位。眾人這才知道什麼叫做請神容易送神難,但後悔也已經來不及了,他們在驚慌之下手離開了碟子,強行中斷遊戲,趕緊東西收一收各自回家。本來以為事情就這樣落幕,然而沒過多久,參與的同學卻一個接著一個遭遇意外,種種巧合讓人恐慌,於是他們不約而同的認為:是碟仙生氣了!是碟仙在報復!

短短一段描述,包含了這類故事常有的元素:玩遊戲、送不回去、遭受可怕的後果。類似的故事編排出現在小說、電影、電視節目、自媒體等各種娛樂創作的領域上,雖不是普遍到處處都看的到,但也算是被廣泛應用著,有時在創作者的安排下亦會增添衝突情節,像是透過校規強調這是一個禁忌的遊戲不可輕易嘗試卻還是有人去玩、透過參與者說明遊戲中的禁止行為卻還是有人故意去犯,明明被禁止卻還是有人執意進行,這些行為實在為故事提供了許多娛樂效果,讓人看或聽得津津有味。那些遊戲者本身在體驗當下緊張刺激的氛圍之餘,不曉得會不會也突然想起:這遊戲為什麼會被禁止?又是被誰所禁止?

如果說以上提到的內容只是為了娛樂而生產的創作,那不妨看看社會新聞怎麼報導它吧。

在二○○三年的《聯合報》雲嘉南綜合新聞上,一則關於國中學生至風景區旅遊時在房間內玩碟仙卻突發意外的報導這樣描述著:十幾名學生像是中邪一般精神失常,有人口中唸唸有詞,有人又哭又叫,有人作拜拜狀,師長們立即將神志有些不清的學生帶到飯店空曠處,有些恢復正常,有些卻依然狀若瘋癲。作為新聞,不該放入太多個人的過度解釋,記者如實紀錄事件,但敘述順序的排列,往往會透露出個人的想法,先是敘述學生發生精神問題的原因來自於玩碟仙遊戲,再透過接收這些失常狀態的學子的醫院之口,補述另一種理性的解釋:這是因為同學們在玩碟仙時過度緊張,導致呼吸紊亂,影響認知,最終才會出現這樣如同中邪一般,外人難以理解的行為表現。

以上三段僅為在文字方面的引述,如果類似以上這些的文本都不曾關注過,那在這個逐漸被視覺影像大量佔據的世紀,電視節目、電影劇集、自媒體等,也很難說完完全全沒有聽過這類元素。近一點來說,二○二一年上映的電影《月老》,就有部分使用到小孩們在夜裡召喚碟仙的場景,並且將其視為人間與陰間的通道之一,在此置入了人與鬼本應該作為兩條平行線卻因為「媒介物」而得以連結的概念。

但普通人真的可以透過日常生活中常出現的一個小碟子、一支筆、一枚錢幣,或平平無奇的兩隻手,便能與鬼神連結,進而請祂回答一些可能連自己都不甚清楚的問題了嗎?到底什麼是碟仙?所謂筆仙其實只是肌肉的顫動引起的嗎?錢仙是怎麼知道我們提出的問題的答案?是什麼透過手仙在跟我們對話?有太多的疑問想釐清。有些人認為它們是一個活動,不能以一個不太嚴謹的「遊戲」一詞去形容,但也有些人認為這只是一項娛樂,就像過去在元宵或中秋夜晚由婦女小孩聚在一起進行的觀四腳神、椅仔姑等等,是一種神祕的小遊戲,只不過在如今一些意外事件的穿鑿附會,加上人們跌宕起伏的敘述手法,它的模樣似乎發生了不小的變化。人與鬼(或其他靈體)、與媒介物(本是無生命的日常之物)、與遊戲(或者並不只是遊戲),在不斷的傳播與轉述中,提供了許多可以探討的內容。

本書最核心的觸動,來自我對人們之於請仙遊戲的態度的好奇,有些人明明害怕卻依然好奇,甚至是下場嘗試,有些人鐵齒、不信這些神鬼之事還在遊戲中表現出來,之後卻意外頻傳,讓人不禁產生聯想。而在遊戲過程中,提出問題,得到答案,人們在這樣的模式中想要獲得的到底是什麼?有時仙的答案很直接,又有時為了理解紙上一個似是而非的答案,還需要費心分析、解釋,提問、回答與解釋的過程將不只是在這本書中進行,也是我所看見的請仙遊戲的核心組成。

⏩⏩閱讀更多 台灣東販出版 劉又榕《請仙遊戲:請神容易送神難,揭示召喚術的儀式、禁忌與亡魂的對話探險》

 
外遇,是愛情的絕症,還是轉機?
圖/心靈工坊
書名:《走出外遇風暴:如何重建信任與親密》

內容簡介:外遇,是愛情的絕症,還是轉機?風暴中的兩人,要如何攜手面對嚴酷考驗?受傷的我,該怎麼面對這段背叛?我該原諒還是離開?出軌的我,不知該留下還是離開?我傷害對方這麼深,原諒是可能的嗎?

作者史普林博士為美國知名臨床心理學家、伴侶治療師,專精於外遇創傷、背叛、寬恕等主題。她以中性而條理分明的手法,協助伴侶雙方冷靜幫助自己。她不評斷外遇本身,也不建議一定要復合,並同樣重視「受傷的伴侶」與「不忠的伴侶」,不以「受害」、「背叛」來形容他們,因為她認為外遇是雙方的責任,也是需要攜手學習的人生功課。

史普林博士深入描述伴侶面對外遇時的身心變化:失落、孤單、失能、憤怒、無力、隱瞞、猜忌、報復等。她引導伴侶探索外遇為何發生,並將治療分為三階段:一、正常看待自己的感覺,二、決定是否復合,三、重建關係。

她一再梳理並破除人們對愛的迷思,如「無論何時,只要我有需求,另一半都應該給我情感上的支持」等,也提供許多練習,讓伴侶雙方換位思考、培育信任感,並重新訂立契約,共同呵護再次發芽的愛苗。

全新增訂版收錄〈網路空間的性、祕密與外遇〉,與18個常見外遇問題及當頭棒喝的回答,讓本書成為你面對這場殘酷考驗時最溫暖的支持,更是伴侶治療師、助人者陪伴個案的最佳幫手!

作者介紹:珍妮絲•亞伯拉罕•史普林 ,為臨床心理專科醫師,曾榮獲康乃狄克心理學會心理治療傑出貢獻獎;每年培訓數千位治療師,以其臨床診斷技巧之豐富與原創性而聞名。此外,她的研究生後培訓是在賓州大學認知療法中心,由認知療法創始人亞倫.貝克博士指導完成的。史普林博士曾在耶魯大學擔任心理系的臨床督導,是信任、親密、寬恕等課題的知名專家,經常出現在全美媒體上。麥可•史普林,美國賓州哈弗福特學院學士、哥倫比亞大學英國文學碩士。曾擔任約翰威利公司佛美旅遊指南發行人。

搶先試閱:〈跨世代傷害〉

你孩提時關於不忠的經驗,很可能形塑了你現在對不忠的感受和想法。如果你的雙親之一曾經不忠,你在成長過程中可能籠罩在充滿祕密和緊張的氣氛中,你的界線變得模糊不淸,你享有安全、穩定環境的權利遭到剝奪。或許晚上應該照顧你的保母,突然間,晚上開始照顧你爸;或許你爸最要好的朋友變成你媽最要好的朋友─而且還變成你繼父。不管父親或母親都可能用新的玩伴取代你,你完全沒辦法勝過這個競爭者。或者雙親之一偷偷跟你吐露另一半在外面偷腥,還懇求你絕對不能洩密。不忠的父親或母親耽溺於外遇的激情中,可能沒什麼時間陪伴你,而躱開你,或者羞愧地轉身離開,以逃避你譴責的眼光。受傷的父母則可能太憂鬱、滿腦子想著第三者,以致於沒留意到你也在受苦。雙親可能競相爭取你的支持或原諒,同時卻忽略漠視你的痛苦。

現在,在不忠事件經確認或結束許久之後,你可能還是傷痕累累,還對自己懷抱負面感覺,並把它們帶進最親密的關係中。你整個人充滿不安全感,很難認為自己是有價値、討人喜愛而特別的人。當拋棄、無效或背叛的感覺是你自我感的核心時,愛或被愛都不容易。

現在讓我們看看這些早期的不忠模式,如何為你留下印記原生家庭的不忠事件對不忠伴侶的影響如果你的雙親之一有過外遇,你也比較可能有外遇。這乍聽之下可能很奇怪。你為什麼會仿效讓你的世界崩毀的人?你難道不想給自己一個按部就班又完整的生活嗎?當然,答案是肯定的,你不希望它發生,所以你的外遇是為了讓你與另一半之間創造一段安全距離,保護自己不會再度受侵害。你從童年學到的教訓是:愛就是敞開自己接受痛苦。忠誠讓你覺得自己依賴而脆弱;不忠讓你覺得自己是無敵的。

麥可從沒忘記他爸爸離家的那一天。那是他十三歲的生日,他發現媽媽在廚房餐桌旁啜泣。過了三個星期,爸爸毫無預警地回來收拾高爾夫球桿和古馳名牌領帶。媽媽告訴麥可爸爸拒絕承認的事:他已經搬去和別的女人同居了。麥可從不曾覺得爸爸以他為榮;現在他很確定這點。長大後麥可回顧過去,他了解到,那天他就下定決心,他絕對不要再度毫無保留地愛任何人─而他遵守了這個承諾。即使在他娶了芭芭拉後,還是持續著他混亂的性關係。

外遇可能讓你像麥可一樣,提升到掌權與控制的地位─有什麼比成為出軌雙親更好的方式,來避免經歷出軌雙親曾帶給你的感受?你藉由認同侵略者,而擺脫受害者的角色。你不再是那個被拋棄的人;現在你拋棄別人。你不再是那個感情被剝奪或傷害的人;現在你剝奪且傷害別人。你脫離危險,掌控一切。

安德莉亞多年來一直都知道父親有外遇,而母親長期憂鬱。她迫不及待地想離開家裡,去找一個能忠誠、堅定地溫暖擁抱她的對象。但是有一天,她覺得跟未婚夫像是兩個不相干的人,她對他大吼大叫,開車到酒吧,極力對一位已婚男子示好。在一陣旋風似的空虛打擊下,她試著擺脫過去的痛苦。「我不需要約翰む她的未婚夫め;他是可以取代的。」她告訴我:「所有的陰莖在黑暗中都一樣。」

外遇可能讓你憎恨自己,而非憎恨你出軌的雙親─你把對摧毀家庭的雙親的怒火,在自己身上點燃。藉由把自己當作蔑視的對象,你永遠不必哀悼失去了不為你著想的雙親。有時候怨恨自己─把自己視為脆弱的、有道德缺失的、自私的、衝動的、「不好的」─比面對讓你失望的人容易,也比較不困惑,尤其如果你的自我蔑視,讓你體驗到雙親讓你產生的缺陷感。藉由將輕蔑和羞辱指向自己,你可以與疏遠你的雙親保持聯繫,並控制自己的痛苦。

珍妮特從來沒有面對過父親在母親化療時四處拈花惹草的憤怒。相反地,她和最好朋友的丈夫上床,將怒火轉為羞愧,將此往內導向自己。「我己經將我所有的價値觀都丟到窗外。」

她告訴我。隱藏怒火的問題是,這會妨礙她與他人建立�揤磢疑鰜Y,不論是父親、丈夫或她自己。

你的家人對於不忠的態度,不太可能造成你不忠,但它可能已經打下基礎。如果你在一個默許外遇的環境中長大,並且聽到「男孩就是男孩嘛」或「另一半不知道的事不會造成傷害」

之類的訊息,你長大後比較可能會出軌。訊息會代代相傳。原生家庭的不忠事件對受傷伴侶的影響我有許多雙親曾外遇的個案,他們的另一半也有外遇,這種情況並非巧合。你緊抓著背叛你的人,或是激怒他背叛你,你會再次體驗孩提時經歷的拒絕。並不是說你會因為被取代而高興;你並非有意識地想被拋棄,或刻意尋球痛苦。你可能是不自覺地在尋找這樣的人,這人對待你的方式會複製你早期的經驗。即使另一半對你很忠誠,你還是可能按照你的設定來解讀對方的行為,然後以強化自己先入為主的方式來回應。

艾迪的父親是個專橫的人,風流成性,從無悔意,只要找到機會就會貶低過度敏感的兒子。艾迪二十歲時,被一個性關係混亂、專橫跋扈的女人愛莉森強迫結婚。他對她的愛慕複製了他早期對愛的經驗:霸凌者與受害者之間的關係。結婚兩年後,在愛莉森三度外遇後,他累積足夠的自尊,打破這個模式,終於離開她。

當艾迪愛上琳達時,他發誓不要再重複過去的模式。但他太習慣受支配,以至於不知道要如何忍受互相支持的關係。「這一定是愛。」他告訴我。但接著他就發現自己精心安排了損害自己幸福的衝突。只要琳達瞄了別的男人一眼,他就用一堆問題攻擊她的忠誠。單獨在我的診療室時,他貶低她和他們的關係。「我其實沒那麼愛她,」他堅持:「她沒那麼迷人或特別。」

同時,艾迪苛責自己試圖毀掉人生中最美好的事物。這是要再度重演他最初與父親,接著與前妻愛莉森,所經歷的遺棄嗎?這是為了削弱琳達的價値,讓自己覺得不那麼依賴、不那麼容易受到攻擊嗎?還是為了測試她的愛?為了強化他本身不受喜愛的感覺嗎?

艾迪在這所有的解釋中,發現一個悲傷的事實,他跟自己討論他的行為,這樣他才不會污染他們的關係。這並不容易。如果你一輩子受到的教誨都是另一半不愛你、不忠於你,那麼要信任相反的情況是很難的。你以前曾被遺棄,所以你懷疑自己為何不會再被遺棄?

⏩⏩閱讀更多 心靈工坊出版 珍妮絲•亞伯拉罕•史普林, 麥可•史普林《走出外遇風暴:如何重建信任與親密》

 
在AI化世界中,我們是活得自由開放?還是淪為數位監獄的囚犯?
圖/寶鼎
書名:《終極警察國度:擺脫人臉辨識、DNA跟蹤、人工智慧,揭開中國反烏托邦的駭人真相》

內容簡介:在AI化世界中,我們是活得自由開放、還是淪為數位監獄的囚犯?電影《關鍵報告》中「預測式治安」的人工智慧系統,翻版!奧威爾筆下描述陰暗恐怖的極權主義寓言《1984》,成真!21世紀科技發展主軸:大數據、人臉辨識、DNA跟蹤、人工智慧,並沒有為人類迎來自由,即使活在看似自由開放的世界,也仍舊是數位監獄的囚犯。我們曾經期待的美好未來,根本從未到來。

作者傑弗瑞・凱恩是名調查記者,也是科技作家。本書揭示了中國的新疆地區,如何成為一個令人如噩夢般的奧威爾式社會實驗場所—終極警察國度,以及使之成為可能的全球科技巨頭們。

在這裡,被阻隔於事實和真理之外,受到持續的監視,被一支敵對的外來警察部隊所包圍:新疆維吾爾族人民已淪為受詛咒、受壓迫、被放逐的群體。大多數公民無法分辨敵人和朋友,社會信任被系統性地摧毀:朋友背叛彼此、老闆告發員工、老師揭發學生、孩子背叛父母。所有人都依賴於一個卻對他們懷有猜疑和蔑視的政府。

本書透過講述一位年輕女性—梅森,逃離殘酷科技反烏託邦的驚心動魄故事,以及作者凱恩親身經歷,以及大量來自流亡者的第一手證詞,揭露科技監控巨頭們的驚人侵略性和力量,以及這對我們未來的可怕意涵。

本書特色

1.內容揭露中國新疆境內的言論審查、網路防火牆、密集監視器及信用評級系統等對人民監控的嚴重程度,宛如電影《關鍵報告》的翻版。

2.本書為作者在新疆的親身經歷及第一手觀察採訪的資料,文字敘述中立,幫助讀者從不同面向思考書中大數據、人臉辨識、DNA跟蹤與人工智慧所建構出的生態體系,所引發的社會與人權議題,發人省思。

作者介紹:傑弗瑞・凱恩,調查記者,也是科技作家,曾在亞洲和中東報導12年,作品可見於《經濟學人》、《時代雜誌》、《華爾街日報》和其他數十份報章雜誌。他的第一本書籍著作是《三星崛起:南韓科技巨人計畫打敗蘋果、征服科技界的內幕》,曾入圍《金融時報》及麥肯錫年度最佳商業圖書獎。凱恩是傅爾布萊特學者,曾就讀於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及喬治華盛頓大學,也是美國外交關係協會的成員。

搶先試閱:〈事實已經證明,黨在新疆的新時代治理戰略完全正確 ── 習近平〉

梅森說她被帶去採樣 DNA 的幾天後,葛小姐又來了。

「地方警局發現可疑活動,」她宣布。「哪裡『可疑』了?」梅森馬上回嘴,「我就只是個學生,你明明也知道的。」「我也只知道這樣,反正你得去地方派出所報到就對了。」

警察也沒幫上忙。梅森坐在桌前,看著一位安檢官瀏覽文件,並在電腦螢幕上檢視她的醫療和個人資料。

「你出過國,」警官這麼說,「在那邊念書。你說你是讀什麼的?」

「社會學。」

他拿出一張表要梅森填。

「上面有問我的宗教信仰、去過哪裡、是在何時用什麼方式取得護照,還有是否去過那26個敏感國家,」基本上,就是「一種侵略性的普查。」

安檢官說梅森得去「上公民課程,一週兩次,如果缺席,我們也不得不盯著你;但只要你認真學習,就不會有事,之後就可以回土耳其去讀研究所了。」

「我都已經在讀碩士了,」梅森回嘴,「為什麼還要上這種無謂的政治宣傳課?」

但她再次別無選擇。每到週五,梅森都得去附近的政府大樓報到上公民課。每間教室都有四台攝影機,分別裝在四個角落。

「我們要愛黨!習近平主席是我們偉大的領導!」她被迫將這句話一遍又一遍地寫在筆記本上。

「新疆的三大邪惡勢力是什麼?」老師會這麼問。

「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宗教極端主義!」學生則會齊聲回答。

每星期一,警方會針對意識形態對她進行長達三小時的盤問。

「你為什麼選擇去中東?」其中一人這麼問。訊問室裡通常會坐三名警察,分別負責提問、把她的答案輸入電腦等等。

「我去讀碩士,」她解釋道,「是為了我的教育。」

「教育啊,」訊問者說,「那你追求的是怎樣的教育呢?」

「就只是社會學而已。」

「你讀完社會學要做什麼?是不是想煽動國家分裂?」

這時另一名訊問者插嘴:「認識你的人都說你愛看書,你從小就是書迷。像你這種女孩子,為什麼要讀那麼多書呢?」

一週又一週過去,訊問和課程都持續進行。警官一遍又一遍地重複相同的問題,只是問法不同,用這種心理遊戲把梅森搞得筋疲力盡。

「我說過了,我是學生。」

「你在中東接觸過哪些極端分子?」

「我沒有!」

後來梅森才知道,警方其實是想從訊問和課堂中儘可能蒐集資料,好預測她未來的行為。她和其他數十名維吾爾人都說他們有這樣的經歷。

「健檢、訊問,還有葛小姐一直上門,都是因為當局想盡辦法要蒐集資料,餵給AI系統,這樣軟體就能預測誰可能會犯罪,但誰知道是不是真的準呢,」梅森說。

中國發動名為「一體化聯合作戰平台」(Integrated Joint Operations Platform,IJOP)的新計畫,執行預測性的警務作業。2016年8月起,IJOP就開始出現在新疆公安局發布的公開採購通知書中。

這些公開的線上採購通知書和人權觀察取得的資料顯示:

IJOP 會從許多來源(也就是所謂的機器「感測器」)收集資訊,

其中一個來源是閉路電視攝影機,

某些還具備臉部辨識或紅外線功能(即使在夜間也能拍)。

攝影機經常架設在警方認為敏感的地方,

譬如娛樂場所、超市、學校和宗教人士的住家;

另一個來源則是「無線網路偵測器」,

用於收集電腦、智慧型手機和其他連網裝置的不重複識別位址;

此外,IJOP還能取得車牌號碼和國民身分證字號等資訊,

資料來源就是當地不計其數的檢查站、

門禁社區的「訪客管理系統」等等⋯⋯

車輛檢查站將資訊傳送到IJOP後,

「會即時接收到該平台推送的預測性警告」,

方便警方「辨識目標⋯⋯進行檢查和管制」。

根據官方報告,IJOP 還會利用現有資訊,例如車輛擁有權、健康狀況、家庭規劃、銀行資料和法律記錄等。警方和當地官員在查訪住戶、巡邏時,如果發覺認為「不尋常」或「有涉治安穩定」的事件,也必須向 IJOP 稟報資訊。有位受訪者告訴人權觀察,假設沒有合理解釋(譬如是老師),卻擁有很多書,那就會被通報給IJOP。

IJOP使用AI技術,開始把嫌犯或未來可能犯罪的人「推送」給警方和政府進一步調查,而警方收到警告後,必須立即採取行動,有時是當天就得親自登門造訪、下令嫌疑人不得出門、限制活動範圍,也有時是直接拘留或逮捕。

譬如其中有個系統是監控肥料購買情況,因為可能被拿去製造炸彈。

「如果有人平常只買 5 公斤的化肥,但突然(把量)增加到15公斤,我們就會派前線人員去拜訪(這個人),確認肥料的用途,」一名警方研究員告訴中國媒體。

梅森2016年夏天之所以被叫去上公民課,就是因為這樣──根據系統預測,她可能在土耳其變得「極端化」了。

「但問題是,我什麼都無法確定,」她說,「我怎麼知道警方對我是不是真的瞭若指掌?要是系統不像他們說的那麼好,那該怎麼辦?」

「政府的行為非常隱晦,讓我很不知所措,在感到不確定的情況下,當然就會害怕,這是一體兩面;又因為怕政府在看,所以最好安分守己、好好表現。」

這就是圓形監獄的功效。

我訪問了梅森和其他數十名維吾爾人後,明顯可以看出IJOP並不只是要通報恐怖事件,讓警方採取行動、執法反恐而已,這個系統的最終目的,是要布下天羅地網,將目標一網打盡。後來,由於阿不都外力在別的地方也有認識一些人, 所以我取得了幾十份中文的共產黨機密文件,因而得以一窺中方政府的內部運作,當中的資料是外界前所未見的。這些文件分成兩批流出後,在新聞界和外交圈流傳開來,記者稱之為「新疆文件」(Xinjiang Papers)和「中國電文」(China Cables)。

「某天突然有人用 WhatsApp把那些文件(中國電文)傳給我,」幫忙將文件流出的維吾爾族女子哈斯葉.阿卜杜拉赫布(Asiye Abdulaheb)從荷蘭的家中告訴我。她2009年離開新疆後,就成了荷蘭公民。「我在社群媒體上積極為維吾爾族發聲,因為很活躍,所以有人(把這些文件)發給我,希望藉由我傳遞出去。」曾在新疆政府工作的阿卜杜拉赫布說她不怕自己的名字曝光,因為她在媒體界很有名,不怕被報復。

「我知道這些文件非常重要,所以貼到推特 ,但卻沒人關注,讓我很驚訝。」

但那只是暫時的。

她開始聯絡研究人員和記者,把文件分享給他們。中國政府利用網路工具壓迫人民,現在,她也反過來用相同的途徑來揭穿中共惡行。

新疆文件外洩後,如炸彈般造成了爆裂性的影響。掌握當中的內容後,外界得以揭開中方政府的權力面紗,瞭解中國 領導者對於新疆事務的想法與決策過程;此外,這些文件的出現,也代表政府體制內存在異議人士,否則怎麼會有官員把資料洩露給阿卜杜拉赫布,再由她冒著在中國被關、甚至被處決的風險,交給國外媒體呢?

中國情報人員很快就開始對阿卜杜拉赫布和她的家人圖謀不軌。

「我前夫接到新疆一個老朋友的電話,對方說服他到杜拜見面。」

起初,阿卜杜拉赫布和她前夫都認為最好哪裡都不要去,但這位朋友很堅持,還說要幫忙付機票和飯店的費用。

最後他同意了。 「他到杜拜後,發現在飯店等他的是中國國安官員。」

根據阿卜杜拉赫布的描述,其中有個情報人員這麼說: 「我們知道你是誰,而且中國在荷蘭派了很多人,要抓到你不是問題。在這片沙漠裡,屍體被埋葬後,可能就再也找不到囉。」

威脅他以後,對方還試圖利用他駭入阿卜杜拉赫布的電腦。

「他們給了他一個USB隨身碟,『這個隨身碟裡有些照片和影片,是你在中國的家人,插進電腦,就能看到你母親囉』。」

他覺得隨身碟裡應該有惡意軟體,讓情報機關可以藉機駭入他前妻的電腦。

「他回到荷蘭後轉述了這整件事。我們打電話報警,也把隨身碟交給了荷蘭國安局。」政府移除隨身碟裡的惡意軟體後,就還給他們了。

與此同時,阿卜杜拉赫布和她前夫的家人,都在網路上收到了死亡威脅。

外洩的新疆文件中,涵蓋2013到2017年的炸彈級資訊, 我也因而得以一探 IJOP系統究竟有多可怕。文件內容多半很單調,像是IJOP通報了多少可疑人物、他們所在的位置等等。舉例來說,我拿到的一份「中國電文」就提到「24,412名可疑人物,喀什16,354人、和田3,282人、柯州2,596人、阿克蘇 2,380人。」這些清單看似無聊,背後其實隱藏複雜的意義。

我取得的一份機密文件指出:「遇到意識形態有問題或情緒異常的學生時,務必評估並根據情況處理。」

「學生」是中共對集中營囚犯的稱呼。「建立並培養祕密勢力,根據情報行動,避免學生群聚、惹事生非。」

所謂的「祕密勢力」,意思似乎是要營區警衛說服囚犯互相監視。

「監控技術必須完全覆蓋宿舍和教室區域,絕不能有任何盲點。」

另外,還有「淨化學生意識形態」的說明。

「有效解決意識形態矛盾,處理惡性情緒,」一份文件如此描述,「幫助學生理解他們過去的行為為何違法、屬於犯罪,並針對其他危險活動進行解說。在矯正過程中,心理輔導扮演重要角色。」

文件中也有提到如何在營區外的城市(譬如梅森的家鄉喀什)監控人口。

「推行『整合』平台時,」文件如此建議,這個平台指的就是IJOP系統,「要利用科技密切掌控各個家庭,以及家戶中身分不明的人物,同樣也要運用科技手段進行盤查、研調,徹底整理出問題。」

文件呼籲警方針對新疆社會信用體系列為「不誠信」的 人民,加強收集額外資料,然後輸入系統,由系統決定是否要拘留這些人並送往集中營,理由就是「預備犯罪」。

預備犯罪又是怎麼判別的呢?答案就是中國官方所說的「預測性警務」,意思是由AI演算法猜測誰未來可能犯罪。國家系統IJOP發現預備犯時會發出通知,敦促警察進一步調查或直接拘留。有親戚在國外、敬拜、禁食或從事宗教活動,都是預備犯罪的徵兆。維吾爾難民把這比做《關鍵報告》(Minority Report),這部電影是菲利普.狄克(Philip K. Dick)1956年的小說改編,描述未來犯罪部門的幹員調查可能會在一週內殺人的男子。

那麼中共的監控有多深入呢?我研究到這個問題時,謎團中又有一塊拼圖浮出水面。荷蘭電腦駭客維克多.吉佛斯(Victor Gevers)找到相關資料集,裡頭全都是被監控、追蹤的對象,奇怪的是,這些資料竟然可以公開存取,換言之,被監視的人民根本毫無隱私可言。

這個毫無安全措施的資料庫是由深網視界建立,該公司專門開發臉部辨識技術,名列中國兩大人臉辨識公司的商湯科 技握有其 49%的股份,但差不多在資料外洩事件曝光時,就出售所有權退場了。資料庫中有250萬人的資訊,多半是新疆居民,包括他們的姓名、性別、種族、身分證字號、出生日期和雇主;更令人震驚的是,資料庫還公開過去24小時內670萬人經過的追蹤器位置,暴露了這些居民的行蹤。所謂的「追蹤器」是指攝影機、配有攝影機的手持設備(警方使用),以及身分證掃描器,在清真寺、旅館、網咖和警察局裡到處都有。

吉佛斯表示,「在以人臉辨識、群眾分析和個人驗證為手段的AI安全網絡中,這些追蹤器是構成要素之一。」

深網視界宣稱他們和微軟是合作夥伴。「微軟和深網視界並沒有合作關係,」吉佛斯發表研究後,微軟發言人卻這麼告訴CNBC。「我們知道深網視界未經許可就在網站上使用微軟標誌,也已要求他們移除。」

後來,吉佛斯又發現另一個毫無安全防護的線上資料庫,這次是中國數百萬人的社群網站個人資料和對應的微信使用者名稱,以及女性是否有生育能力的預測資訊。

政府監控的範圍如此深廣,使梅森十分錯愕,但自己經歷過一切後,她並不意外。

相關資料提供了大量證據,證明中國政府就是透過伊爾凡和其他維吾爾族科技工作者告訴我的計畫,對行動 App 用戶進行監控。

2016年7月起,中國政府就一直在追蹤Zapya的使用者。

這款行動App是由北京的一間新創公司開發,鼓勵用戶下載《可蘭經》,並與親友分享教義。

一份政府文件呼籲有以下情況的人,全都趕快自首投降:「擁有少量分裂主義、暴力及恐怖主義、宗教極端主義(相關內容),『希吉拉』(伊斯蘭先知帶領信眾離開麥加的事件)音檔或影片,或是其他非法宣傳素材,但只(將這些素材)傳給家人觀看或閱讀,並未造成其他嚴重後果。」梅森告訴我:「警察每次攔下我們,都會檢查手機,Zapya就是他們要找的App之一,如果被找到,就會被標成可疑人物,還可能會被送去再教育。」

中國政府在外洩的文件中提到,使用 Zapya 的維吾爾人超過 180 萬,其中包括 4,000 名「未經授權的伊瑪目」。

另一個令人擔憂的現象,則是警方檢查手機上有沒有禁用的內容後,開始會要求或逼迫民眾下載一款名為「淨網衛士」的新型手機App,顧名思義就是要淨化網路。非營利組織「開放技術基金會」(Open Technology Fund,OTF)的研究團隊分析了淨網衛士,發現這個App會擷取手機的基本資訊,包括行動裝置國際識別碼(IMEI)和製造商,使手機變得很容易追蹤、監控。

「這款App會掃描裝置的外部儲存空間,尋找政府視為『危險』的檔案,」OTF 寫道,「如果找到,就會提示使用者把檔案刪除。」

BuzzFeed News也在2018年4月引述中國官媒的消息,指出警方開始在一般民眾的手機上安裝「公民安全」App。智慧型手機使用者只要看到可疑現象,就能透過App立即通知警方,像是留鬍子的男人或規模過大的敬拜儀式,都包含在內。 「烏魯木齊警察局鼓勵所有人下載並安裝『公民安全』,」一份官方中文報導寫道,「這樣一來,人人都可以成為吹哨者,形成反恐運動的強大支援系統。」中國政府宣稱這個App在2017年啟用後的三個月內,收到了超過 3 萬則舉報。

梅森每週在課堂上背誦政治宣傳內容,變得越來越神經質,因為監視她的不是人,而是一些沒有情感,只會計算的機器。這些時時刻刻監控著她的電腦系統,究竟有多聰明、多全知全能?有沒有在偷看她的社群帳戶、手機使用情況和簡訊內容?

「訊息被阻擋、真相被斷絕時,你會陷入一種隨時都在猜測的狀態,做什麼都覺得危險,」梅森告訴我,「而且真的不知道有誰在看、在聽,又有誰能信任。朋友、甚至是家人,都可能會害你。」

⏩⏩閱讀更多 寶鼎出版 傑弗瑞・凱恩《終極警察國度:擺脫人臉辨識、DNA跟蹤、人工智慧,揭開中國反烏托邦的駭人真相》

 
以智慧看待衰退,從關係裡找出新力量
職涯發展跟人生階段,是緊密相依的關係。當邁入中老年,身體需要更頻繁地進廠維修,迫使養成保健身體的習慣,在工作上也必須為自己有所保留,不能再賣命拚搏。過去獲得成功與成就感的方式,如今看來已經行不通。當眼前的路受阻,你會用舊方式硬撐到底?還是能果斷轉換新方式?

專家教你保/投保六大訣竅 省荷包添保障
生活中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意外發生,一再凸顯了保險的重要性。但保險如何買才正確?又該買多少呢?在此建議民眾可參考六大訣竅,可為自己節省荷包,又能增添補足最齊全的保障。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