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日 星期三

香港人又該何去何從?習近平的中國真像外表那樣堅不可摧嗎?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4/05/02 第1323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香港人又該何去何從?習近平的中國真像外表那樣堅不可摧嗎?
學習地獄!逼孩子一直贏,但贏的標準是什麼?從教育高塔墜落的孩子,來不及被接住……

新書鮮讀
香港人又該何去何從?習近平的中國真像外表那樣堅不可摧嗎?
圖/左岸文化
書名:《逆天抗命:香港如何對世界上最大的獨裁者說不》

內容簡介:為什麼一場群眾運動,竟然成為香港人、北京政權甚至世界秩序的生存危機?這是一個關於威武不能屈的故事:香港人膽敢在習近平的權力達到巔峰的時候挑戰中國共產黨的權威。然而,習近平治下的中國真的像外表那樣堅不可摧嗎?中國在香港的真正利益到底是什麼?為什麼五十年不變的承諾不再奏效?在這樣的情況下,香港人又該何去何從?

本書清楚剖析港中關係以及這個關係放在更大脈絡之下——2019年的政治紛亂、新冠肺炎所引發的全球危機,2020-2021年的政治打壓——究竟呈現出何種意義。作者生動地描述街頭爆發的紛亂是如何發生?又為什麼會發生?還有發生之後全世界所產生的共振。如今國際社會已經開始重新檢視與中國的關係,因為香港的反叛與中共政權對疫情的處理暴露了它的弱點。香港、中國與世界,該如何面對這場生存危機?

作者介紹:韋安仕 ,英國人,第一個身分是記者,自1987年擔任《觀察家報》海外特派開始駐港,曾為BBC、《每日電訊報》、《衛報》、《獨立報》、《星期日泰晤士報》寫報導,協助創辦網路媒體《香港自由新聞》,以及擔任香港外國記者會主席。第二個身分是主持人,長年主持香港電台的時事節目《脈動》,直到2021年因國安法所造成的白色恐怖而離港返英。第三個身分是香港公共事務參與者,民主派政黨公民黨創黨人之一。第四個身分是生意人,連鎖中國餐館老闆兼營廚具公司。第五個身分是作家,出版過《香港新貴現形記》、《活在危險年代》、《恐慌殺盤正是買點》、《20位顛覆飲食潮流的革命家》等作品。

搶先試閱:〈終局之戰?〉

1995年6月底,《財富雜誌》(Fortune)替當期雜誌起了個聳動的標題:香港之死(The Death of Hong Kong)。那時香港距離主權移交只有兩年,身在紐約的評論家自信地預測未來,聲稱英國把香港交予中國後,就是這個殖民地的末日。他們認為香港這片領域將被中國大陸完全吸收,失去原有的特色、喪失固有的自由。

1997年後,那些為新成立的香港特區說話的人都把這個標題當成笑談,嘲笑《財富雜誌》錯得多麼離譜。不過最近幾年,香港再也沒有人會開這種玩笑。香港人都察覺到,香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體系內的前景絕對稱不上明朗。特區政權的本地官員面對民眾及國際社會的質疑,都會以流利的北京腔打發過去,著實令人難以安心。

除《財富雜誌》外,有不少人曾就香港在中國統治下的前景作出預言。他們的論調不像《財富雜誌》那樣悲觀;在1990年代,不是每一位評論家都看淡香港的前景。有不少評論家為中國大陸威權體制歡呼喝采,像中國共產黨那樣看好香港的「光輝前景」。或許我們忍不住也想預測一下,說香港在2020年代所要面對的實況將會落在這兩種極端之間;不過,有一句老話確實沒錯,未來是難以預測。我們最多只能指出,短期內,香港既有的自由體系已如風中殘燭,卻暫時尚未徹底消失。雖然香港經歷愈演愈烈的鎮壓,可是香港在2021年初仍然擁有中國大陸缺乏的若干自由。不過我們必須要問:這種脆弱的港中區隔,還可繼續苦撐多久?

若要評論香港的長遠未來將會如何,我們必須從上世紀專制獨裁政權的歷史汲取教訓。這些極權或威權政體在如日中天之際看似無堅不摧,可是它們最終還是有脆弱的時刻。北京堅稱任何抵抗只會歸於徒勞;可是吹噓自己有神功護體,向來都是獨裁者的標準說詞。獨裁者的集體回憶,卻告知他們這種吹噓不符事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祚已超越歷史上所有一黨專制的國家,使它看起來像是獨特的孤例。不過中國同樣也可能走上蘇聯老大哥的路,親自經歷到帝國基礎從周邊開始崩壞。真是應該有人建議中共領導人仔細研究蘇聯崩潰的案例,從中吸取教訓。

要理解蘇聯何以崩潰,我們必須從1968年開始看起,這一年蘇聯和一眾華沙公約成員國的戰車浩浩蕩蕩地開進捷克斯洛伐克,把「布拉格之春」民主運動鎮壓下去。此刻蘇聯的帝國霸權,以及該國在華沙公約的領導地位,似乎都堅如磐石、屹立不倒。莫斯科政權的鎮壓行動受到一些海外國家的批評,時任中國總理周恩來是其中一位最激烈的批判者;如今重溫這位中國總理的發言,不免令人覺得諷刺。他於8月23日到羅馬尼亞大使館慶祝外國國慶時,發言批評「蘇修叛徒集團早已墮落為社會帝國主義和社會法西斯主義」,而蘇聯出兵捷克斯洛伐克的舉動則是「大國沙文主義和民族利己主義的必然結果」。周恩來還把蘇聯的作為與希特勒於1938年的侵略相提並論。可是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批評,並未替捷克斯洛伐克的局勢帶來太大幫助。「布拉格之春」自此告一段落,異見人士都被押入監牢。親蘇派重新掌權、恢復社會秩序,生活看似回復平常。

當時輿論普遍認為,蘇聯壓下捷克斯洛伐克的民主運動,此舉鞏固了蘇聯的霸權,而不是削弱了蘇聯的霸權。此後蘇聯也積極向全球各地擴展勢力,收緊對華沙公約附庸國的控制。最終國際社會的譴責也平靜下來,只剩下令人不安的餘韻,各國與莫斯科恢復過去的關係。可是僅僅二十年後,事態的發展完全是兩個樣,捷克斯洛伐克的民眾從未忘記當日爭取自由的體驗。他們到1989年紛紛重返街頭,此時蘇聯正值內憂外患,無力再與民眾的意志作對。蘇聯不能再操控捷克斯洛伐克,並非出於外國勢力對抗爭者的支援,而是因為蘇聯腐敗的體制早已無以為繼;而且民眾於「布拉格之春」嘗過自由的甘甜,他們已準備奮力抓緊讓自由重現的歷史契機。戰車並沒有輾平民眾的反抗精神,曾經身陷囹圄的社運人士如今成為國家民主化後的政治領袖。活躍於1968年民主運動的劇作家哈維爾(Václav Havel),被民眾通過民主選舉推舉為總統。捷克斯洛伐克在1989年並非孤軍作戰;這一年華沙公約成員國紛紛起義,而這一連串的周邊騷動,終於使蘇聯帝國垮下。

極權國家的崩潰往往源自邊陲的動亂和反抗,蘇聯並不是特例。觀乎世界歷史,帝國崩潰乃是司空見慣的平常事;不少自以為能夠千秋萬世的獨裁者,經常因為一些遠離帝國核心的麻煩,淪落到必須逃亡保命的田地。二十一世紀的中東亦曾經發生這樣的狀況,蘇丹、敘利亞、阿爾及利亞和突尼西亞獨裁政權的崩潰,起因都是出自邊陲地區的動盪。與本書更加相關的則是中國自身的歷史,那裡面充滿邊陲動亂蔓延的往事。清帝國的崩潰正正就是周邊壓垮中央的經典案例;不論是十九世紀中期的太平天國戰爭、還是最終造成清帝國解體的革命,都是源自以南方為主的邊陲地區抗爭。也許未來的歷史學家會把2019年的起義,描述成香港的「布拉格之春」。

中國領導人對歷史素有研究,也對全國各地動亂的癥狀極為敏感。可是中國共產黨卻陷於糾結之中;他們既恐懼不再能控制國家、又自信滿滿地覺得自己戰無不勝。習近平政權遵從獨裁主義的鐵律,深信唯有採用嚴刑峻法方能避免中華人民共和國步上清帝國或蘇聯的後塵。他們也堅持,這種嚴苛的做法必然能達成預期的成果。考慮到這一點,我們才會明白中國何以會採取鐵腕手段對付香港。

中國對香港起義殘酷的鎮壓,雖然沒有動用戰車,卻使一切都看似曾被輾壓那樣。隨著監控技術日新月異,那些衣冠楚楚、西裝革履的人也能達成昔日非動用武力不可的社會鎮壓;運用當代技術行使既有的法定權力,就可使香港在淪落為警察國家之時維持一切如常的表象。此外香港也有一堆自願出賣家邦的叛徒,隨時樂意服從北京的指令。

⏩⏩閱讀更多 左岸文化出版 韋安仕《逆天抗命:香港如何對世界上最大的獨裁者說不》

 
學習地獄!逼孩子一直贏,但贏的標準是什麼?從教育高塔墜落的孩子,來不及被接住……
圖/寶瓶文化
書名:《要讓孩子贏過誰:一位非典型補教老師的教育修羅場》

內容簡介:分數綁架?學習地獄?來自教育現場的苦口諍言──別把孩子的成績單,當成自己的成績單。教育部統計,學生自殺通報五年飆升八倍,補習班前線,一班有近三成孩子看身心科。手機成癮、學生過勞、動力喪失、神童焦慮、比較成癮、成績競逐、優秀標籤、否定標籤、自我貶低、挑剔教養、偏心悲劇、溝通斷裂、選組迷思、羞辱創傷……比起擔憂成績問題,更重要的是探究在成績背後,究竟是「什麼」讓孩子出了問題。

●母親持刀威脅兒子「不考醫科,我就跟你同歸於盡」;少年意圖舉刀自刎,最後一名的他,父親在成績單大大寫下「丟臉」兩個字。

●學霸考全校第二,母親埋怨補習班沒教好,害孩子沒拿第一;女孩考三十八分,進步了十分,爸媽罵她是賠錢貨、只配睡垃圾桶。

●父親極力栽培、跳級補習的小神童,有天失控地對爸爸大吼:「我要殺了你!」

●在校受挫、補習壓迫,回家繼續承受「你很爛」的責罵,自信全失的孩子只能遁入手機,逃離分數、比較、榜單的層層夾殺……

一週跑三家補習的小學生問:「我得這樣考試考多久?」沒考到爸媽要的成績,學生崩潰:「我活著有什麼意義?!」逼孩子一直「贏」,但贏的標準是什麼?終線在哪裡?想要贏的人,到底是誰?

身處補教最前線,近二十年來,種種教育怪象在張祐嘉眼前輪番搬演,不計其數的孩子從教育高塔墜落,來不及被接住……

教育本應是昇華可塑性、構築夢想的殿堂,卻在社會及家庭的扭曲壓力下,變形成殘酷的修羅場,一個孩子的成長竟成了以成績決定人格,無休止的痛苦學習。大人膜拜高分,卻漠視問題的「根源」,還會有多少孩子成為榜單祭品?沒有分數值得拿親子關係換,一生的學習更不該被考試綁架。請多給孩子等待的時間,凝神注視孩子真實的模樣,陪伴著他們,穩妥地走往自己的方向──在一切來得及以前。

作者介紹:張祐嘉(楊陽老師),英文補習班名師,近20年教學資歷。「未來Family」專欄作家。以一篇從補習班第一線關注時下孩子「手機成癮」嚴重現象的文章,獲得萬人共鳴按讚及分享。在教學場上近20年,近身觀察各類學生的生命經歷,常陪他們面對內心糾結,在補教教學的世界另闢蹊徑。信仰「面對國、高中生的教育,只有師、生、親三方形成合作關係,才能發揮效果」。

希望能透過撰寫一篇篇文章,推倒高聳的填鴨教育巨塔。

搶先試閱:〈手機成癮:手機成了挫折孩子的避難所〉

──新世代小孩到底是怎麼墜入這種癮的?

●教學前線的奇怪現象──科技版觀落陰

身為高中補習班的英文老師,照理說我只要每天用力教書、盯成績,排除學生的學習障礙就好了。但是這幾年,在教學現場看到太多讓人難以理解又造成巨大教學障礙的奇怪現象,我實在無法再坐視,其中最嚴重的就是「手機成癮」。

過去補習班中堂下課,偶爾需要管秩序,因為同學們會聊天聊得很開心,很大聲。現在補習班中堂下課,每個人都拿出手機,靜悄悄地進入另外一個世界,看過去彷彿是「科技版的觀落陰」。

長期觀察、加上與學生們談話,我發現孩子們考試考不好,很多時候是因為生活作息澈底亂掉,加上腦子被手機裡面過量的資訊塞得爆滿。比如下課後,輔導學生們學習節奏與生活習慣的時候,隨便問一個學生,一天的手機使用時間都是三、五個小時起跳,甚至還有八個小時的。

有一次,一位學生兩眼無神地看著我說:「我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會一直想滑手機。」那模樣真的很像卡到陰,讓人還以為是在拍什麼恐怖電影。

這種手機上癮的問題實在越來越嚴重,而且表面上看起來似乎無害,但現實情況是,每個念書無法進入狀況的學生,幾乎都是被手機吃光了時間。新世代小孩到底是怎麼墜入這種癮的?

以一個高中生的作息為例,每天大概六點多起床準備上課,假設五點離開學校,就算沒有補習,回家後休息加吃完飯、洗完澡,大概八點半吧。若要睡滿八個小時,估計十點鐘睡覺──孩子能夠坐在書桌前讀書的時間只有一個半小時。但是學生通常不會十點就上床,因為學校隔天要考試、有作業和報告等等事情,所以根本沒有睡眠充足的可能。

請問在這種情況下,「一天五個小時」是怎麼玩出來的?

我在教室的觀察,發現手機癮的毒害,在於澈底破壞了一個學生對靜態知識的吸收能力,以及耗光學生的力氣、干擾睡眠與破壞專注力。上癮的學生常表示書看不下去、失眠或沒辦法專心,想要一直摸手機。

國家發展委員會(國發會)二○一五年發表的「網路沉迷研究報告」提及,憂鬱、課業壓力、家庭關係不佳,甚至敵意,與手機癮有正向關係。教育部二○一四年的「學生網路使用情形調查報告」也提到,網路成癮的程度越嚴重,相關的身體化症狀就越多,包括頭疼、失眠、肌肉麻木及痠痛、眼乾、視線模糊等。

學生所有的零碎時間都被手機占滿,大腦在一天當中不斷被大量地輸入各種資訊,頻繁看著非常短又即時的影音內容,面對靜態文字的時候,就有相當大比例的同學念不下書──這就是上癮了。

●語文能力嚴重退化的學生

有回下課後,我如往常在輔導區為同學們解惑。輪到晨曦時,她的神情看起來像重度失眠者,問問題的語句散亂,並且時不時說「講慢一點」、「再講一次」和「我剛剛恍神沒聽到」。

「老師,我完全念不下書……閱讀的時候看得懂字,卻不知道整句在講什麼,中英文都這樣。」

她眼神呆滯,講出來的句子也沒辦法太長,對談的詞句中出現大量語意不明的贅字,我只能費力地拼湊出她想要表達的意思。突然,她說的句子出現怪異的變化:「我『那個』都念不完,讀不下去。我有念完,但都不會寫。」

望著雙眼失焦的她,我不斷想著:這幾句話為何能擺在一起?

排在她之後接受輔導的恩慈想問假設語氣,她是這樣問的:「老師,『那個』if的『那個』,我都不會。『那個』你可以幫我講一下『這個』嗎?」

經歷過疫情期的長時間在家遠距上課,當疫情緩解、恢復正常上課後,接觸到的學生更常出現這樣的現象,與學生們談話,得費力地拼湊出他們想表達的完整意思。不禁讓我懷疑:只有我發現學生的中文邏輯怪怪的嗎? 大人不覺得身邊的孩子說中文的流暢度不對勁嗎? 為什麼他們看文字的能力好像退化了?

無論是不是念所謂的名校,許多高中生就像晨曦和恩慈這般,需要大人協助釐清說話的邏輯。有如靈魂還在適應肉體的新人種,這類學生說話的句構、大腦思考、眼神與精神狀況,沒有一項達到令人放心的標準。

由於有此類「病徵」的學生比例暴增,我將現況拋到網路教師社群裡討論,眾老師也都紛紛表示,發覺學生的說話能力有退化的現象,更遑論閱讀。

●一天滑手機十八個小時!

觀察到這個現象後,我有機會就對讀書有狀況的學生進行手機使用時間調查──毫無例外地,每天的手機使用都是六、七個小時起跳,「紀錄保持人」甚至在假日玩了十八個小時!

一天上課時,我決定和學生直球對決手機使用的問題,要求大家查自己的手機使用時數。臺下開始躁動,學生紛紛「六小時」、「九小時」、「七小時」地報時數。突然一句「十三個小時」穿透整間教室,全班「嘩」一聲。

有學生滿臉笑容地說:「還好,原來大家跟我一樣玩得很凶。我還以為我有問題。」

沒想到情況這麼嚴重,全班同學無論成績如何,幾乎都陷在手機裡。

當天下課後,照例在輔導區解題,卻意外地讓我更深入手機成癮的問題。

順勢和孩子們談起為什麼一直滑手機,一個學生說她也知道不對勁,焦急自己玩到停不下來,「老師,我知道不能一直滑,但就是忍不住。」旁邊的學生紛紛表示,雖然玩久了會眼睛酸痛、頭痛或頭很脹、睡不好,但仍然常滑手機到力竭睡著,隔天睡醒時,還握著手機。還有人說不知道自己怎麼了,常常很想哭,或覺得心裡不舒服。

接著,眾人開始七嘴八舌地倒情緒,從手機聊起,延伸至各種煩惱的傾訴:

「壓力大的時候,我就滑手機。」不少學生說這是唯一的減壓方式,但不知為何,減壓完就讀不下書。

「我爸媽也手機上癮,卻只在乎我考幾分。」

「心情沮喪時,想找爸媽談心,他們卻趕我去念書。」

「考試考不好,我爸會拿書砸我。」

「考試永遠輸,念書念得好想死。」

「爸爸逼我念電資醫牙,說文組沒前途,可是我討厭數物化。」

「我媽比較喜歡我哥,不喜歡我。」

「爸媽幾乎天天吵架,放學後,我都不想回家。」

「我失眠、不由自主地掉淚,但我媽說我裝病。」

「補習補了一輩子。我活著就是為了分數嗎?」

學生發出滅世級的負能量海嘯,而當天的金句冠軍更讓我直接倒地不起──

「我爸說,這個家沒有我會更幸福。」

●腹背受敵,缺少情感支持的孩子

拼湊好幾週後,結論逐漸從我腦海中浮現:躲進手機的世界,學生才撐得住自己。因為原本該撐住孩子的大人,忘記眼前這個看起來嘻皮笑臉的孩子很需要自己的支持。就算是別人看來懶惰、學習意願低落的孩子,也很需要大人的協助。

即使已經有許多專家不斷寫文章表示,父母的支持是孩子受挫時最重要的支撐,更是續航力的來源,然而仍有許多家長未意識到「挑毛病式教養」、「不斷比較小孩」及「不陪孩子面對挫折」,對孩子身心健康所造成的驚人破壞力。

孩子常常感到爸媽不理解、或不願理解自己,同時覺得不斷被爸媽、環境或師長逼著要比別人更優秀。

面對不合理的考試與課業量,學生像是腹背受敵,回到家經常得不到家長的諒解。家長可能因為擔心小孩的程度跟不上,而別無選擇地站在孩子的對立面,逼孩子考試拿高分。

最後,孩子在學校受挫,回到家裡又無人理解,就只剩下手機螢幕後的世界能接納他了。

●受不了被逼著考試的人生

某天深夜兩點,突然收到晨曦來訊:「老師,我手機玩到停不下來,我該怎麼辦?我怕跟爸媽講會被罵得更慘。」

收到這樣的訊息,我知道螢幕另一端的晨曦狀況肯定很糟。我立刻安慰她,試著緩和她的情緒。「別擔心,我陪你面對。你現在心情還好嗎?可以跟我說你之前的學習經歷嗎?」

晨曦回訊說,她再也受不了一直被逼著考試的人生。她形容自己是典型被評量、考卷養大的小孩,不知從幾歲起,一次次的大小考試都要被比較。她爸媽常說:「別人可以,你為什麼不行?」

每次念了書還考不好,自我否定已經很難受,回家再被爸媽補兩刀,讓她坐在書桌前,只覺得書本攤在桌上,好像血盆大口會咬人。

「不知不覺地,我覺得手機螢幕後的世界,好溫暖、好迷人。」晨曦的訊息再次印證我的觀察。對這些學生而言,學習太痛苦。追分人生猶如跑不完的馬拉松,潛入手機世界,才能暫時喘口氣。

好幾次她想找我訴苦,話到嘴邊又吞回去,因為腦海浮現爸媽罵人的臉,好害怕我也是個開口就責罵的大人。但一段時間下來,聽到我上課時鼓勵學生們求助,並保證不會罵人,她遠遠地觀察及猶豫了好久,才鼓起勇氣找我求救。

全面了解晨曦的狀況後,我請她接下來,每天向我回報手機的使用時數、就寢時間與當天讀書時的心情。當她覺得心情不太對勁時,我便陪著她搞清楚自己為何情緒不佳。多數時候她心情不好,但連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

幾週後,她又來找我,告訴我:「自從每天要向老師報時數後,自然而然會覺得『今天要少玩一點』。不小心玩超時了卻不會被罵,這點對我而言真的好重要。」

「試著搞懂自己的情緒後,我書念得比較上軌道了。謝謝老師願意陪我面對這個問題。」她說。

●父母的支持與理解,才是特效藥

因工作需要,常在粉專回覆家長與學生的來訊。讀著螢幕上這些情緒滿溢的文字,我常惋惜父母血汗付出,卻發展成「以親情換分數」;也疼惜學生從小焚肝燒腦,操勞的程度堪比竹科工程師。

「老師,我孩子都不跟我講話,我該怎麼辦?我老公、婆婆都怪我孩子沒教好。」

「老師,爸媽一見面就問成績,我真的念得好痛苦。我好累,已經失眠好幾天了。」

訊息裡的「老師」之後,常常都是很多煩惱,很多無處訴說的苦。

「為何同住一個屋簷下的親子,常常會無法說說真心話?」我常嘆息這個現象。

奉勸各位爸媽,要把握孩子每一次找自己互動的機會。孩子們習慣先旁敲側擊,確定不會被罵後,才會說出自己真正的困難。我自己在第一線撞得頭破血流數年後,才悟出這個珍貴的道理,但親子關係禁不起這樣的摩擦。

雖然我常對學生說「別難過,把你的困難跟老師說,我陪你一起面對」,但是與爸媽比起來,老師的鼓勵,勉強只能算是山寨品。我內心知道無論自己再怎麼友善地支撐,都無法替代父母對孩子的支持與理解,畢竟老師只是個外人。

教書近二十年,面對孩子的上癮困境,我深知:「父母的支持與理解」,才是化解手機成癮的特效藥。

⏩⏩閱讀更多 寶瓶文化出版 張祐嘉《要讓孩子贏過誰:一位非典型補教老師的教育修羅場》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