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0日 星期五

【2024作家巡迴校園講座──景美女中場】陳孟樺╱紀錄整理 讓我們CHILL地談談世代構成要素

聯副電子報
【先探投資週刊電子報】提供潛力股報導,及分析台股、大盤趨勢、個股漲跌。讓你掌握股市,貼近台股趨勢! 【考公職e周刊】提供你公職、職場、證照……等各類考試的情報,還有應考人現身說法,上榜秘訣分享給你!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4/05/11 第8114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2024作家巡迴校園講座──景美女中場】陳孟樺/紀錄整理 讓我們CHILL地談談世代構成要素
【當代小說特區】黃崇凱/第一人(下)
【書評|人文】果子離/一段傷心史的普及寫作

  今日文選

【2024作家巡迴校園講座──景美女中場】陳孟樺/紀錄整理 讓我們CHILL地談談世代構成要素
陳孟樺╱紀錄整理/聯合報

主辦單位:台積電文教基金會、

聯合報副刊、景美女中

時間:5月3日(五)10:00-12:00

主講人:陳�曮C、陳繁齊

主持人:白樵

陳孟樺╱紀錄整理

私密的世代

「如果一來就大談文學的重要性,怕大家直接昏睡。」講座一開始,白樵決定先討論構成陳�曮C與陳繁齊作品的要素——那些與生命輪廓扣連的、屬於特定世代的體驗與觀察。

1983年生的陳�曮C出版第一本書時,台下大多數人還沒上小學。至少差距十年的文化記憶不斷從台上丟出,但一群06年後的學生對於陳�曮C所說的「拿著Call機貼在話筒前說『愛你一萬年』的何志武」幾乎沉默。他於是指著台緣大笑:「什麼是世代,世代就是這一條線,還不夠明顯嗎?」

「世代」常被視為各個學科自由操弄下的產物,人們總是在被歸類到特定群體,在意識到是我與非我的界線之後,世代的歸屬感才漸漸生出。不過白樵提出世代的另一種私密性的可能,是一個人會擁有自己時間的刻度和定義。他說自己是三明治世代,向上是一群經驗戒嚴時期更久的、在乎長幼有序的人;向下又是所謂Gen Z,一群追求扁平化、持續對輩分躁動的人。

陳繁齊會說自己是太陽花世代。經歷過政治事件、社會動盪,走過一起體驗疫情戴口罩與叫外送的日常,就像走過一道裂縫。「生活上的改變其實就可以切分出生活習慣,進而表現了在生活習慣上的選擇,以及它的價值觀,最後可以衍生出一個世代。」而這些使用習慣也牽涉著社群,,以及你接收的資訊、方式,什麼人餵養你,其潛藏的世界觀,它其實也會影響到整個世代的形成。

陳�曮C說自己來自小虎隊當紅的年代,但那卻不是他的世代——他沒有真的對特定偶像入迷,沒有參與集體事件。他從小就覺得格格不入,總是旁觀,沒什麼朋友,大家出去玩時他幾乎都自己留在家。他努力練習,去喜歡小虎隊,想像當同儕望向他說出「原來你也喜歡小虎隊」,「似乎只要經歷過一個共同的記憶,於是我們變成了一個群體。」他因此理解兩件事情,第一,世代的形塑不是因為時間,而也許是來自一個特別的記憶或事件,它讓我們有認同感,也讓後來的人們在看著我們的時候,會覺得「這是同一群人」。但領悟這件事情的同時,他也明白,他永遠無法融入任何事件或是記憶,他將是那個「被世代拋下的人。」一個時間或是記憶的流浪者。前者是關於歷史的出現,後者,就是作家的誕生。

陳繁齊用書寫來尋找「我是由什麼組成」或是「我現在成為了什麼」。他在散文集《風箏落不下來》有意識地安插一些具有時代意義、成長刻度的事。有些是同年紀的人共同的記憶,有些可能是一種流行。像是會在偷上網前先蓋住數據機避免巨大噪音吵醒家人、出門時忘記把某首想聽的歌加進mp3;或是高中時會去數十台遊戲機一起反覆播放背景音的湯姆熊、會屢次混進未成年者勿入的網咖體驗某種禁忌感。

張惠妹與梁靜茹一起的世代

陳�曮C和陳繁齊的書寫都強烈地運用流行文化,時間和記憶構織他們對世代的認定,當時各自的嗜好與創作核心其實存在深層的互動、連結。

比如聽歌,陳繁齊說音樂的參與門檻低,他小時候常隨著偶像劇與選秀節目而撕心裂肺、對號入座。他起初只在意歌詞,第一次聽歌有感,是國小的時候坐在家裡的汽車後座,他爸爸播著張惠妹的〈哭砂〉。駕駛座和中間車柱之間有一個三角形的小空處,他把臉塞在洞裡,塞好之後視線正好看向窗外,沒有人會看見他的眼神,他可以假裝很哀傷,即使他根本沒有喜歡的對象,「風吹來的砂/穿過所有的記憶/誰都知道我在想你」感覺來了,一首一首地開始聽歌,歌曲於是進入到他的生活裡。

一直到今天已經參加過無數場現場演出,聽歌的記憶往往和一些愛戀的心事綁在一起,變成了新的空間,「我是什麼時候去聽的、我為什麼想去聽、我跟誰去聽、我對哪首歌有感應、聽完之後我想了什麼……各種你想得到的跟這場演出有關我總是都會把它記下來變成某種意義。所以到最後它也成為了我的某種記憶的現場,有可能我在聽這場演出之前,有一個已經積累了一年甚至更久的心緒,就在演出之間鬆綁了。」

他相信戀愛能讓他以核心碰觸他人的核心,而他的作品因為寫的都是生活,更明確能感覺到作品原生的時間脈絡,「大概就是我不在那裡了,但我能肯認那是我,的確就是當時我在想的事情、想事情的方式。」他說以前的自我可能是真的很衝撞,只想瘋狂傾倒,但後來慢慢朝向收束自己、不影響或傷害他人,不過核心都是他想要記錄自己、辨明自己。

陳�曮C也很喜歡看歌詞——他像是為了融入這個現場,他總是那個,說對啊我也是的人——可話鋒一轉他說喜歡歌詞,是因為自己是音癡,自嘲去KTV只能當分母,唱不好歌,只好研究歌詞。他活在梁靜茹唱〈勇氣〉的年代,目睹了MV被超長故事化,「從此以後,影像不只是詮釋,MV故事同時是歌曲整體詮釋的一環」的瞬間。

一次打工機會,陳�曮C出演了某支MV。可到底他演出什麼角色呢?他對大家分享:「我演了帳篷。」原來那支MV的女主角一直在帳篷裡,山裡走海邊去,都帶著帳篷,MV上看起來畫面美麗含義深遠,可實際拍攝,陳�曮C便是負責待在裡頭撐住帳篷不倒的那個人。他說後來的自己總是在KTV點這首歌,沒有人唱,但也沒人會去卡歌,他就默默看著畫面上的帳篷,「所有人都看得到我,我就是那個人,但是我又好像不存在,我是這個包廂裡唯一沒有聲音的人。我看見自己,但又不知道我在哪裡。」如果要問起一個人怎麼去感覺他經歷的世代,那就是這個包廂,以及其帳篷了吧。

我們觸摸生活的反饋隨著時代遞進而有不同質地,或許是每次戀愛、或許是持續游離在世代劃分的邊界,但都想像出了一種歸屬。生活儀式隨日常細節而更替面貌,從前出門總是一大串鑰匙,在感應卡或密碼鎖的時代鑰匙圈都可能絕跡;習慣用FB被稱為老,時下連IG都快趕不上小紅書的輕快步伐。白樵說:「不要讓自己當一個經驗匱乏者,大量地去生活、去體驗、去愛、去玩,還有去看書,久了一定會有屬於自己的那份觀察。」


【當代小說特區】黃崇凱/第一人(下)
黃崇凱/聯合報
尼爾直到進行最後一次心臟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神智都很清明。他以為術後待在醫院休息幾天,就能去打高爾夫球了。他再也沒能健康出院。彌留之際,尼爾感覺像是少年時期常作的那個夢,整個人飄浮在半空中。也或者,像人在外太空時的失重狀態,眼前一切事物都在飄浮。灑落的水滴、原子筆、記事板、墨鏡、底片、牙刷、單筒望遠鏡、萊特兄弟飛機的碎片、黃金橄欖枝、兄弟會徽章。好多好多臉。好多好多碎紙片。好多好多聲音。

驀地,尼爾彷彿當年報名參加太空人遴選接受測試,被丟進漆黑房間,剝奪所有感官來源,沒有聲響、光線、氣味。他想,難道還要像那時重複唱一首歌來計算時間?他想起許多次旅行。也許想起了那一次的勞軍巡演,他們八十多個人的團隊從德國、義大利、土耳其、越南,然後到了台灣。他跟鮑勃深夜抵達台中,住進一家名字正好叫作阿波羅的旅館。他應付熱情的旅館服務人員直到凌晨兩點才得以休息。

早上起床,房間地上出現一封英文信。他原本不以為意,讀到雷德福司令拜訪將軍不果的報導、將軍在十多年前被迫去職的報導,以及將軍曾在緬甸打仗的報導,開始有些迷惑。信件還說,離開旅館後,會有人帶他去見將軍。

那也不是他唯一遇過的怪事。他記得當年執行登月任務,飛往月球途中,指揮艙窗外出現不明發光體。他們推測那東西不是任何已知星體,而且只離阿波羅十一號大概一百英哩。他們確定它有某種特定形態。他們也確定不能跟休士頓通聯談起這件事。

所有細瑣的記憶碎片逐漸遠離、縮小,變成球狀環繞的景致,變成巨大弧線,變成一個完整的球體。這時他感覺球體非常渺小、鮮豔,幽靜,寧謐,浮在無邊無際的黑暗中。

尼爾開始望見那片壯闊的荒涼坑洞,也眺望遠方那顆漸漸變小的藍色彈珠。

尼爾完成登月任務後的三十年間,只要有人請求簽名,他大多盡力而為。差不多到他再婚之後,他決定不再那麼做。但他已是世上簽名最多次的人。如今網路上到處有人兜售他的簽名,大概九成以上是仿冒品。

直到馬面的晚年,每當看到舊筆記本上的阿姆斯壯簽名,他就無比惋惜,再也沒機會知道阿姆斯壯對那部科幻電影的評價了。(下)


【書評|人文】果子離/一段傷心史的普及寫作
果子離/聯合報

推薦書:邢耀龍《敦煌大歷史》(商周出版)

敦煌學,國際間多少學者皓首窮經,投入研究,看似國際顯學,但這門學問複雜而多元,敦煌旅遊者眾,深入瞭解的恐也不多,從這點看,敦煌學同時是小眾學科。

敦煌學並不淺易,研究對象從藏經洞的文獻和文物,到石窟、壁畫、簡牘,兼及敦煌的歷史與地理,延伸至歷史、政治、經濟、宗教、文學、藝術、語言、考古、科技、建築等領域。

移民創造了敦煌,四千年來,移民造就豐富的敦煌文化,而敦煌位於河西走廊西端,是絲綢之路的據點,東西方文化交匯於焉。要說敦煌,時間縱深須從人口學切入,空間寬度則以古敦煌地理範圍為主,涉及層面既深且廣,要說得清楚生動而明確,有賴具備學術專業與導讀能力的有心人士。

邢耀龍便是適當人選。他是敦煌石窟守窟人,是研究者,同時兼具講解員身分。《敦煌大歷史》是專業學者面向普通讀者的大作。

邢耀龍以古代大範圍的敦煌地區為對象,把所有和敦煌相關的,沾到一點邊的人事地物,用網路超連結的概念展開。《敦煌大歷史》如同敦煌學的百科全書,寫的不是敦煌的地方志,也不止於敦煌藝術,全書以敦煌為切片,我們讀到一個個時代的嘆息,一段段歷史的變動,一群群人民的喜怒哀樂。

《敦煌大歷史》把文學和藝術充分結合,是文學、藝術取得平衡的寫作典範。不是通俗作品卻能寫到引人入勝,很不容易,一如多年前岳南、楊仕合著,以發掘帝王墓葬為主題的《風雪定陵》。

講述敦煌故事,免不了提到王道士變賣藏經洞寶物一事,這最驚心動魄也最精采的壓軸戲,《敦煌大歷史》當然不會錯過,特別的是,邢耀龍隨後一章〈另外一個道士的故事〉,介紹郭道士守護榆林窟珍藏寶物象牙佛的故事,並把兩位道士對比,以凸顯這位守窟人的志節。

自從莫高窟的管理者王道士把一箱箱藏經洞的文物賣給外國人,致使敦煌寶藏散落在世界各地,即使如學者(俗稱陳寅恪乃誤傳)痛嘆「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那麼不甘,也不能改變「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世界」的學術現象。學術研究之外,結合旅遊導覽的史普寫作,或許是中國學者另一占有優勢頗可著力之處。

《敦煌大歷史》從最早移民到敦煌的三苗人如何被流放至此地,又如何蓽路藍縷,適應環境說起,接著解析除中原傳統文化,敦煌文化又融入中亞、西亞以及西域、青藏、蒙古等地民族文化成分的錯綜複雜關係,因此此書以「從石窟出發的敦煌史,從敦煌出發的中國史」為副書名,不但從地方看家國,同時望向國際。書後收錄的「敦煌歷史年表」,三個欄,分別為敦煌事件、中國事件、世界事件,即為提醒讀者,把眼光看遠,留意敦煌與中國和國際交錯的關係,著作命名為「敦煌大歷史」,大,不是誇大的形容詞,而是論述周全的展現。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